《以文化的名义说海洋》157说:海水物语之六十七:海洋人生不失一束光
作者:李明春 来源: 访问:680 日期: 2024-03-01

弃理从文40多年,从真的拿起笔的那一天起,便在思想上做了一定的准备。

但由于当时年轻气盛的纯真和任性,把东北人″二杆子”的个性张扬的淋漓尽致,执着的认为干一行就要爱一行,应力戒虚荣,淡泊名利,择一业而终一生。

之后,在为把文字工作做的让自己满意,毅然请求组织批准到学校进修以补充文学知识为日后工作奠定坚实基础。结业后工作期间又主动报名人文函授中文专业白天工作,业余时间学习。

如此,理文学习的时间合计达九年之长,而最终学历在一代人所处的时代仍为大学但无悔。

在如此海洋部门,在从文的岗位连续供职近九年,1989年未竟义无反顾地登上《中国海洋报》这艘船。理想主义的教育让我离开了海洋主业被边缘化了,也正是如此的经历奠定了自己海洋文者家国情怀的文化底色。

什么是家国情怀?

纯真而不欠闻达,善良而失坚强,把生命高举在尘俗之上,又溶化于社会的海洋之中,这当是一代人中我的追求,这就是我择一业终一生的家国情怀。

现今,有人总是口若悬河地大谈要有国际视野,那么如何才可以被称为具备了“国际视野”呢?笔者认为国际视野一定是以“家国情怀”为根基的。

显然对家国情怀和国际视野这两个概念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理解和不一样的解释,但对其中最浅层的定义,对这两个概念的真正解读是对当代人,特别是世纪青年人真正的希冀和要求,是让人们带着一种全局观、世界观,积极勇敢地参与国际事务的讨论,但首先要有家国情怀的忠诚,无论何时何地都要心系祖国,对国家始终保持着一颗赤子之心,始终坚持将自己的力量奉献于祖国和中华民族为荣。

图片

从国际视野的角度来讲,我们要有勇气从自己的文化走出去,采取一种包容,理智,谦逊而又批判的态度,我们并不是要一味地模仿外国人,而是要去学习和理解跨文化、国家和市场的共同模式。但同时,还要心存一份文化敏感性,既能够驾驭各种民俗习惯和文化差异,更要保持对双方文化的敏感性,识别文化的差异中带来潜在的机遇和深层的思考。

从家国情怀的角度来说,首先是牢记誓言,学以致用。作为青年人,德才兼备、领袖气质、家国情怀这十二个字对于我们意义重大。无论是新闻、公关等社科,还是商科、理工科、医科,青年人都要有机地将自己的学科运用到对社会和国家的工作中。

其次,是发挥己长,身体力行。在国家处于困境时,我们年轻人要勇于贡献自己的力量,不做冷眼旁观的理中客。而我们也欣喜地看见,青年人确实在社会的各大社会场合积极出现,勇于承担起国家建设的任务。

可能人一旦进入社会,就会变得精明许多,功利许多,不愿意耗时耗力做没有回报的傻事。但我所看到的身边年纪相仿的年轻人,他们身上仍有那一抹理想主义色彩的光亮,想尽己所能,为社会做出些贡献。事实上,他们并不孤独。这或许也是国家呼吁培养年轻人家国情怀和国际视野的根本原因——莫让年轻人失去那束鲜艳的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