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化的名义说海洋》208说:“人海合一”与其他
作者:李明春 来源: 访问:19 日期: 2025-03-24

置身宇宙,穿透浩瀚,俯瞰下界该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受?

古人回答:只有上帝知道。
勇立潮头,沧海一笑,仰望星空该有一种什么样的情怀?
古人有说:吴刚知道。
亘古洪荒,莽莽苍苍,遥望大地山水翠该悟一种什么样的大道?
古人曾言:智者知道。
无可厚非,“天人合一”,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深邃而独特的哲学理念,深刻地体现了人与自然、大地之间千丝万缕的紧密联系与和谐共生的理想境界,这境界可以说是和谐自然之道,是经天纬地之人文大道。
此乃是无可争议之自然的存在。
解汉字“海”,意在“水”是“人”之母。而“海”,在天之下,海水覆盖了地球71%的表面积,在天之下蕴含着宇宙自然的奥秘与规律而主宰了地球上生命的存在。
显然,在宇宙中在地球上,海洋不仅涵盖了日月星辰的运行、四季的更迭交替、风雨雷电的变幻莫测等天时气象要素,更象征着一种超越人类感知的宏大秩序与力量。
“人”,处于天地之间,生在海洋之中,活在大地之上,依此拥有了独特的思想、情感、智慧以及复杂多样的行为方式和错综复杂的人与天、人与海、人与地、人与社会的关系。正是如此人凭借自身强大的生命力、创造力与主观能动性,在天地之间,地海之上演绎和书写着属于自身生命进化的历史篇章。
"海",广阔深邃,孕育生命;“地”,广袤无垠,承载万物;“人”,万千生命,生生不息;在地球上与海水相邻相拥的山川河流、森林草原、物产资源等丰富多样的地理环境,为人类得以生存与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和栖息之所。
回顾历史,地球上的人类行为无不闪烁着诸多“天人合一”、“人海合一”、“天人地可鉴”理念的智慧光芒。
例,“天人合一”的历史智慧之典范一一都江堰水利工程。
战国时期,蜀地太守李冰父子依据当地的地形(地)、水文(地与天的交互体现)以及四季降水规律(天)等因素,精心设计并主持修建了都江堰。他们巧妙地利用江心洲构筑分水鱼嘴,将岷江分为内江和外江,实现了枯水期内江引水灌溉,洪水期外江泄洪减灾的功效。这一伟大工程历经两千多年,至今仍在造福成都平原的一众百姓,使这片土地成为天府之国。它是古人顺应自然规律(天)、改造地理环境(地)以满足人类生产生活需求(人)的杰出创造,生动诠释了“天人地合一”在水利工程建设领域的深刻内涵。
又如,“天人地合一”理想在传统的中医理论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中医强调人体的五脏六腑与自然界的五行(金、木、水、火、土)、五季(春、夏、长夏、秋、冬)、五方(东、南、中、西、北)等相对应。例如:春季属木,对应人体的肝脏,春季养生注重养肝,因为此时自然界万物复苏,人体肝脏的功能也相对活跃,在饮食、起居、情志等方面都需顺应季节特点进行调养。这种将人体生命活动与天地自然变化相联系的医学理念,体现了古人对“天人地合一”在人体健康维护方面的深刻认知与实践应用。
天有不测风云,每年的2一3月,在辽宁盘锦市辽河入海口海域,海水的表层会有冰情发生。这是由于表层海冰在冬季冷空气和潮汐推压的作用下会不断向岸上堆积,形成的冰排崛地而起,呈现出如刀切斧砍、风蚀水割、鬼斧神工的奇特冰凌景观。
2009年2一3月,渤海发生了百年不遇的特大海冰灾害,整个渤海一时间被寒冷凝固了。
大海一般在人们的印象里该是波浪翻滚,水色连天。然而,终于有一天大海发怒了,短时间一股强烈的冷空气穿越黄海,冲过渤海海峡迅猛地扑进了渤海,实属罕见的渤海冰封发生了。
此前,在1969年2一3月,渤海也曾发生过一次,也说是百年不遇的渤海冰封灾害。当时整个渤海被冰层半米至一、二米,甚至是9米厚的海冰封堵了50天之久。导致渤海海上航线一度中断,大批渔船被冰冻在海面上。
这是为什么?通常海水是不结冰的,而科学研究告诉我们,海水含盐度比较高时是不会结冰的,但当冬季海水盐度过低时海水会排析出盐分而结冰。也就是说,海冰其实是海水中被析出的淡水部分结的冰?
1969到2009年只有40年,在当今一时尚说不清道不明的时代大环境下,面对环境污染、生态失衡、资源短缺等全球性的大环境下,“天人地合一”理念交织着“天人合一”、“人海合一”的复杂理念已经在呼唤人类更大的智慧出现,且更具有深远的警示与启示意义?!
如今的现实已经残酷地提醒我们,人类只是自然天地人的一部分,并非是天地万物的主宰。人类在追求经济发展与科技进步的过程中必须要重新认识地球、自然、人类,必须要尊重自然规律,时刻不能忘记人在做,天在看的华夏传统文化的古训。
人类能做的,只能是尊重大自然及其规律,在天之下,海之缘合理利用陆地资源,维护生态平衡,实现人与自然、人与海洋、人与陆地的和谐共生。唯有如此,我们才能在这片广袤的天地间,实现可持续的发展,创造人类更加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