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链接
- 中国海洋大学 | 中国海洋大学物理研究实验室 | 迎新网 | 海洋大学堂 | 中国海洋大学海洋高等研究院 | 海大附中 | 中国海洋发展研究中心 | 西海岸校区建设 | 教育基金会 | 校友会
这是一个具有清新感、文化感、科普感、时代感和人性味与人情味交织的海洋文化博物馆。
2024年10月26日,青岛"闯海人文博馆"在青岛鳌山长水书院落地了。
此馆对于一个与海结缘近60载而归心于文化的海洋学者,该文博馆展陈品的收藏者能在古稀之年了去人生的一个心愿实属是一件幸事。
严格地说,闯海人文博馆是一个个人为主体的海洋文化博物馆,更确切地说是一个18岁时曾经的水兵蛋子,之后历经山东海洋学院读书、毕业后分配至某海洋科考船实验室主任、而立之年奉调供职原国家海洋局北海分局办公室秘书、上世纪80年代末有幸任《中国海洋报》青岛记者站站长、首席记者至退休。尔后承蒙海洋事业发展的厚爱,先后受聘原国家海洋局北海海洋环境监测中心《海洋环境监测》期刊主编、中国海监发展历程丛书编写、哈尔滨工程大学海洋文化馆筹建、中国海洋大学海洋文化教育研究中心、海洋文化教育公众号撰稿人等等……。
放荡不羁的性格,把年轻时的脚印遍洒天涯海角,而好奇心竟成就了文博馆收藏者海洋格物与文博的兴趣及爱好,并在静待母校中国海洋大学百年华诞时,在一众朋友的帮助和支持下应运而落地了一个小小的海洋文化博物馆。为从年轻至今半个多世纪积累和收藏的与海洋有关的多种证物找到了文化的归宿。
为什么取名:闯海人文博馆?
说来也许会让人感到有点莫名其妙,细思或许就是人们说的那种际遇之缘吧?
其实,收藏者出生的老家是东北的辽东一个小山村。上世纪50年代末随父移居省城。之后辗转辽阳、大连、鞍山于1968年春从辽宁盖州应征入伍到了山东威海刘公岛。
刘公岛,是中华民族永远的扼腕之痛之地。三个月训练团的新兵训练结束后被分配到了青岛沙子口北海舰队青岛水警区扫雷舰码头(海军第五扫雷舰大队)。
天难随愿,当宣布上舰人员名单时却意外地被分配上了一艘舷号"海声582"的小吨位、舰型完全与扫雷舰相同的海洋水声物理科学海上实验船。
如此结果让人有点丧气,看到一同入伍来自辽宁、上海、江苏的战友相继登上威武的扫雷舰心里十分不平衡。但听从命令是军人的天职,何况当时尚是一个乳臭未干的新兵蛋子!谁知更让人心烦的是名单宣布后剩下几个辽宁、上海和江苏的新兵被留在了码头,晚上被安排在码头俱乐部大礼堂的长条板凳上过夜,说是等几天后乘客船去武汉武昌造船厂接新船。
1970年元旦前,新船终于建造好出厂了。回到青岛见到一起来当兵的老乡们格外亲切,刚好一位要好的老乡所在的舰海上训练打靶归航,作为礼物他送我了一个37炮弹壳。
那年月当兵的业余生活是平淡单调的,节假日里顶多是请假外出逛街或是找老乡聊天吹牛,其他时间无所事事。由于年轻闲着难受总是想找点事干,于是便想到了那个炮弹壳。
说干就干,找轮机部门的老乡借来小钢钜、锤子、锉刀等一应工具,先把炮弹壳从高度一半的位置斜钜开五公之一,再把上端从上往下全钜开砸平,最后把砸平部分切割和锉成了一艘鱼雷艇造型,如此一个自制的小笔简便大功告成了。
这个弹壳笔筒,是我收藏海洋的开端,时间:1970年元旦。
一个小小的弹壳笔筒,从这时开始似乎在冥冥之中已奠定了个人思想深处的文化底色,并承载起了我的海洋人生?!
文化的渊源流长,记得八岁那年刚上小学时,班主任是村里的一位曾干过私塾的长辈,他慢条斯理、有板有眼、周五正王的说教让我记忆深刻。他声调忽高忽低地说:"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坤厚载物,德合无疆。这话出自……所以我要教你们从小就明白善德、明智、博学做真人真事的道理。"
在村里小学只读了半年,便顶着满脑袋的高梁花子跟父亲进城了。
1968年3月,有幸刚刚跨入十八岁的门槛便走进军营成为了一名水兵。
水兵,是指在海军舰艇上服役的士兵。水兵的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古代,如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水军在战争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具有崛起速度快、活动范围广、作战两栖化等特点。
自古以来,一群群渔人、游勇、商贾、海盗、兵寇等被泛称为闯海的人,他们为生存讨海,扯旗扬帆,博击风浪,时光侵蚀了他们的容颜,岁月斑驳了他们的年华,蔚蓝奠定了他们共同的基因底色,历史沉淀了属于他们各自的文化演绎了人类的海洋文明进程。
潮涨潮落岁月悠长,沧海横流方知英雄本色,海洋文化是属于闯海人共同的文化。
闯海人文博馆从文化的角度来说是一个群体生存、谋利、拼博、进取、追求、包容的生活表象,然而但却彰显着人类在面对沧海时的另一种精神追求。显然今天的闯海人文博馆虽然规模不大,但能秉承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精髓,秉持缘于海洋而生成的文化和因此而创造的精神的、社会的、物质的文化行为。这是闯过海的人的一种初心的坚持与同行良友的共同辅持。
笔者少不更事时就喜欢特立独行,年少奔放多思,青年心高气傲,老年意在读破万卷。习常,好人所好,喜人所弃,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至中年时,因被误诊了的一场"大病"险些葬送了人生的一切。之后十个月的恢复期是弃理从文彻底的转折点,读书让我既有了知识,又开始有了文化!
文化让我明白了科学之外更多的事理,然而在日后愈演愈烈的功利社会氛围中被一种追问所困扰:什么是事业,什么是志向,什么是家国情怀?!
但我终于还是明白了,事业是方向,志向是目标,家国情怀是原动力,因而助推了我收藏人生与收藏海洋的坚持50多年之久而不辍。
记得小的时候,姥爷曾给我读过战国·荀子《劝学》篇记忆深刻。其中有:"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德,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
由此,1968年3月,当我成为了一名水兵第一次站在刘公岛上面对大海时,现在想来心情是极其复杂的。夜里单兵值更流动哨沿海岸巡逻时,夜幕里听着身旁哗哗阵响的海浪声心里发毛,说紧张那是假话,其实是害怕。
天亮了,当岸上的营区传来起床的号声,夜里巡逻时的一切都烟消云散了,这就是老班长常说的必须的历练。正是刘公岛、那段奇耻大辱的历史拉近了我与中国海的距离,为我闯海的人生奠定了北洋水师兵勇的英雄底色。因此也曾有过告别刘公岛那块沉重的土地时的狂言:为中国海权而呼,大黄海不会再沉没第二个屈原;为中国海权而战,中国海不会再沉没第二个邓世昌!
半个多世纪过去了,如今老矣品味都已逝去的一切已变成了一种别样的享受,因此也生成了自己的人生感慨:你爱浪花,我观海潮,因为观潮涨潮落,方知岁月悠长;你喜风平,我慕海哮,因为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
"闯海人文博馆"以彰扬蓝色文明,融通中西文化,科普海洋知识,收藏海洋文化,梳理海洋遗产,提升民族海洋素养,研学保护海洋遗产,强化海洋实践教育,普及海疆海防文化为己任。
笔者从海业半个多世纪,历经水兵、大学生、部门长、参谋、秘书、记者、作家、学者的阅历。通过人生阅历不同的过程让我逐渐认识和感悟到文化的觉醒,其实是人性的觉醒。而这种觉醒从文化的意义上来说,其实是一个人情怀集中的浓重体现。"闯海人文博馆"可以说几乎是我人生弃理从文,经历了从一般的喜欢到爱好,从爱好到搜集、从搜集到收藏的漫长历程。可以说这一经历无不体现出一个既有知识又有文化的闯海人对事业充满挚爱的情怀。
闯海人文博馆展陈内容,依自然海洋的禀赋,从海陆相接相连地带的潮间带、海岸线、高潮线、低潮线、潮上带、潮下带等基础定义和基本概念等开始,围绕自然海洋与人文海洋两大主题展陈四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海洋与航海。探险与航海是人类走向海洋的永恒主题,历经舟船、舰艇、航母的漫长历程而沉淀了船舶文化、海疆地理文化……。
二是海洋动、植物科普与文化类的生物标本、贝壳实证物。
三是海洋与海防。海疆地理是邻海国家自然地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海防则是海疆安全的保障,而其保障的核心是海上武装力量,对于新中国来说就是人民
海军,海军文化是世界海军共有却体现各异的一种军事文化。
四是海洋类的文献、史地资料、图书、图册,海洋文化类的艺术、工艺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