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化的名义说海洋》200说:浪出文化
作者:李明春 来源: 访问:177 日期: 2025-01-03

现代的海洋开发及其事业发展,虽然人们主动保护环境的意识提高了,并逐渐开始树立起了生态保护意识,而海洋文化意识尽管已流行于业内人士的口中,但其意识的弱势地位依然不尽人意,而与海洋文化密切相关的海洋文学如何表现,已经开始逐渐显露。

人们不应该忘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从‘为触目惊心的海洋污染’开始呐喊,快半个世纪了才转向‘人与自然海洋和谐共生’的生态叙述见证了什么?留给我们的启示又是什么?!

笔者在读《浪里也风流》一书的字里行间似乎找到了些许答案。为此我将这种寻之不易的文字转变轨迹概括为:‘用一棵小草和一只鸟的目光去打量海,去感知生命’。

因为,现代已不是《寂静的春天》的时代了,工业文明时代强力催生了海洋文化的出现,同时也呼唤了优秀的自然海洋文学作品的出现。但这种催生和呼唤在我国目前仍然缺失海洋文学的表现,用海洋文学的语言形式解读科技革命给海洋开发及事业快速发展带来的历史性巨变。

为此,笔者斗胆认为,当下日见兴起的海洋生态文学创作,应该提倡更多的关注高科技对自然海洋环境、海洋生态、生物多样性和人类命运的影响,而不是单一的海洋科技的进步与海洋经济的发展。

海洋文明史着实是一部令人敬畏和费解的大书,因而解读海洋文明史,首要的是要有世界性的视野和穿透时空的智慧。

翻开世界海洋文明史,首先进入人们视野的是哥伦布、麦哲伦的世界大航海、地理大发现、库克船长南太平洋探险、“郑和下西洋”等历史性的海洋实践壮举,对这些事件的了解人们大都是从历史读物中读来的。我们无法否定这些影响了人类文明进程的重大历史海洋事件代表了新世纪人文主义的历史性变革和转型,而成为构成世界“海洋大历史”的有机组成部分。

问题的关键在于,这些发生在海洋上的历史事件无不与海上实践有关,而这些海洋实践却暗含着人类认识海洋和对海洋表述的变化;这些海洋历史大事件的发生和进程无不是由践行“引”出来。反过来,任何重大的、具有转型性历史变革和事件必定经过思想、知识和表述式的酝酿、探索、争论,知识的交流和思想的形塑、话语的范式亦不啻为一种实践出真知的海上践行。海洋践行包含了空间的移动,也牵动了知识的海洋;海洋历史事件的内容与历史的形式真实地将人类历史的逻辑加以演绎。可惜人们在记住这些历史结果时,会经常忘记实践行动本身;人们在赞叹文化之道的壮美时,也时常错愕自己惠及于海洋实践行动的历史性健忘,因为缺失了海洋文学。

欧洲知识界在13世纪曾经发生过一场被后来的历史学家淡忘的争论,争论的话题是:用地图志反映客观世界和用文字反映客观世界哪一个更准确?这场在当时未引起社会足够重视的争论,事实上反映了一个时代风雨欲来的前夜,知识和表述范式的酝酿过程产生了一个意想不到的结果,即促使人们以一种新的表达方式和表述范式反映对“新世界”的认识和态度。

回眸世界海洋历史,我们会陡然间发现“地图志”不仅对后来的地理科学具有方法论的奠基意义,也对“地理大发现”这个伟大历史事件及对整个世界关系格局的重建,包括后续的资本主义发展、工业革命、殖民主义以及对“东方”价值都是一个认知上的准备。

人类对地理的重新发现,把航海重新带入反思的层面,对文明理解也到达一个新的高度:新世界是人们“践行闯”出来的。当人们重温人类文明原初形态时,一个文化原型很自然地跳出思想和理性的界域,并在一个个不朽的具有历史隐喻的神话和谜语中获得完整的演绎。

循着这一路径人们发现,重要文化基型都脱不了航海的表述范式,或与海上实践交融在一起,或因践行实践产生的结果:史诗传奇、闯海历练、冒险拓疆、骑士文学、宗教使命、朝圣线路、英雄武功,实践把文化之道活脱脱地“闯海践行”出来了。

实践出真知,远航被赋予了强烈的文化隐喻:英雄、冒险、殖民、掠夺、战争、流放、寻索、神谕、悲剧、崇高、荣誉、爱情、背叛、知识、权力、怀乡、寂廖、离散、回家、凯旋、仪式……这一切都羼入了远航范的文化的主题或主题的延伸,世界性的远航超越了哲理的范畴而成为人们闯海践行的圭臬。

远航践行伴随闯海者身体的行动,而身体却隐喻于是成为文化的一种叙事,之后的积累沉淀了海洋的文化。

远航,是一种渺小与宏大的搏击,是生与死的抗争,而每一次远航的辉煌其本质就是浪里风流!

《浪里也风流》告诉我迎风而立,踏浪前行是真男人,我的老师做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