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化的名义说海洋》156说:海水物语之六十六:老师,您们还好吗
作者:李明春 来源: 访问:106 日期: 2024-02-26

老师,您们还好吗?这是笔者迟来了二、三十年对专业课老师之外曾给予无私指导、帮助和教诲的几位老师们的问候。

人们都说,怀旧是老年人的专利,这话今天笔者相信了。说来这迟来的问候源于母校山东海洋学院,源于母校非物理系其它学科系老师的教导,更源于离开母校和这些老师自笔者1980年弃理从文至今几十年非专业课老师们给以的指点迷津受益半生的彻悟。

笔者还清楚地记得,上个世纪70年代中期,一次在北京有幸听到一位著名的老作家关于文学写作与创作的讲座受益匪浅。老作家说过这样一段话:作为一名创作者,写作的目标是使自己的作品力求人人心中所有,人人笔下所无。

之后,当笔者真的成为了一个文者时,非专业课的老师指点迷津:人人心中有大海,人人笔下无磅礴。近观风浪急,登高海波平。

正是亲近了如此的老师,让我一路走来,走的是一条文化苦旅之路,如今老了便有了更多的感悟,对海洋教育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因此对前行人和后来者想说,我们対海洋教育的理解有失偏颇,是否长时期存在着狭义的理解其教育仅是自然海洋科学教育!不情愿接受广义的自然与社会科学相融合的海洋文化教育?

海洋文化教育是综合性的素养,面对多元化的世界,海洋素养教育直接关系到海洋业界从业者整体素养提升的大问题,是关系到海洋事业发展与未来走向的严问题,关系到能否为我国海洋事业长足发展持续提供源动力的大问题。

毫无疑问,自然海洋与人文海洋共存相伴而生。因为自然海洋的存在而因人类的开发利用而产生了人文海洋,即人类因海洋的存在而作为,海洋因人类的作为而精彩。

笔者产生写此文的想法时,一度曾心有余悸。余悸在于虽然是褒扬我非专业课老师,但人心叵测担心是否会遭惹非议,更在于几位老师中有人已作古如此会愧对他们。但个性使然,细思,习常,好人所好,喜人所弃。本人意在想告诉读君,张扬文化的作用所拥有的传播魅力和与之伴生的话语权之重要及与其特殊的传承与传播意义。

为此,原谅笔者如下的赘述:文字突破了有声语言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局限性,扩大了语言交际的范围,文字通过书面语能更好的记录人类的文化,文字能促进思维的发展,文字没有阶级性,文字是研究古代社会生活的绝好材料,是文化的活化石。

文字是文化存在的载体,是人类最重要的辅助交际工具,是语言的记录。文字的发明克服了语言交际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局限,文字通过将语言这种听觉符号转化为视觉符号,使一发即逝的语言可以“传于异地,留于异时”而沉淀成为历史。

一种文化如果没有文字,就如一个人不识字。识字的人和文盲在智力和能力上的区别非常之大。一般把有文字的社会称为文明社会,把没有文字的社会称为原始社会。因为文明社会的人群和原始社会的人群在思维上的区别相当大。有了文字人类不仅通过一发即逝的声音表象思维,而且可以通过文字思维有了形体表象,可以在时空中留住,反复多次地琢磨。

人人心中有大海,人人笔下无磅礴。

文字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古代社会的生活、历史通过文字记载得以保存下来,同时我们又可以透过文字本身看到古代社会生活的多方面的情况,因为文字也是一种文化现象,是古代社会遗留下来的活化石,古人的思维方式、认知水平等都在文字中有所反映。

海洋人、海洋事业、海洋文化亦是如此。

几千年来,我们的先人世世代代探索海洋的秘密,从朴素、幼稚的自然崇拜,一步步走向海洋、亲近海洋、认识海洋、探索海洋、开发海洋的正道。然而,这一科学探索并非秉古人之烛,而是人类经过观察实践,在无极的时空中道出了永恒的独语。

这独语过后留给我们的是关于科学认识海洋的真知,是关于海洋的文化,人类共同的海洋文明。

科学求真,人文求善,文化苦旅,这是笔者弃理从文后自我的选择。

图片
图:山东海洋学院时期校门

人贵自知之明,必须老实的承认自己并不能说是一个专业上的好学生,但必须承认是山东海洋学院物理系的老师给了我物理学的思维,为日后从文奠定了坚实的普通海洋学基础。毕业后声学专业的老师之外,离开母校后回到部队,虽然不能从事专业工作,但幸运地是结识了另外几位老师,并得到了他们的点拨和引导而未负母校。因此,他们同样是我的老师,我文化苦旅的人生老师。几位老师博学多才,人人是学术功底深厚之师,还是海洋文化的传播人和演绎者于我慕之不及。

我知遇之恩的老师们分别是:侍茂崇、刘安国、雷宗友、王者茂、徐洪儒、李文渭、张方俭、徐家声……。

侍茂崇是我文者人生的启蒙老师。侍老师师从我国海洋文化教育一代宗师赫崇本,从1955年投身海洋到如今已近70年的时间里,从事海洋调查一线工作半个世纪的海洋历程,内容涉及诸多方面,并践行深入浅出地将海洋文化与科学知识传播给读者与社会,既有科学性和知识性,又力求有文化性和趣味性。

侍茂崇老师是中国海洋大学教授,科普作家。曾担任:中国海洋学会副秘书长,中国海洋学会科普部主任,中国太平洋历史学会理事,中国标准化委员会委员,南极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大百科全书特邀编辑及物理海洋卷副主任,中国海洋年鉴编委,中国海洋大学系主任等职。

侍茂崇老师不仅专业学术水平精深,且知识面深广,海洋文化素养与文字表达能力颇有造诣。待老师的专业著作有:《海洋调查方法》、《海洋调查方法导论》、《物理海洋学》、《广西南流江三角洲海洋环境特征》、《黄河海港》、《东营大港》、《南极研究》论文集、《TOGA-COARE》论文集等;科普专著有:《海洋史话》、《海洋资源》、《沧海桑田》、《化石鱼追踪记》、《蔚蓝色涌动》、《海上60天》、《海洋奥秘》、《话说海洋能》、《浪里也风流》、《一代宗师赫崇本》等。

刘安国,中国海洋大学教授,1960 山东海洋学院 海洋气象专业,留校任职于海洋水文气象系,从事全国海洋普查与教学工作。1985年调山东海洋学院学报编辑部,1986年任《山东海洋学院学报》编辑部主任,1988年任《青岛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自然科学版编辑委员会(第三届)副主编,1996年任《青岛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自然科学版编辑委员会(第四届)编委会副主任,兼任副主编。

刘安国老师视文化传承为己任,同时从事海洋科学史和海洋科普写作。主持和参与大型辞书9部、著作4部、合译1部、合著4部。任中国大百科全书《海洋科学》卷特约编辑、《高技术百科辞典》"海洋技术"卷副主编、《中华地理通志》"海洋志"主编、"山东省志·海洋志""海洋教育"副主编、《青岛市百科全书》"海洋"分编副主编等。部分列举如下,著有:海洋大探险、与海神对话、诱人的海洋探险。合著:海洋史话、海洋资源、风暴潮浅说。合译:物理海洋学(第一卷,日文)。参与编辑和编撰:中国大百科全书《海洋科学》卷、《高技术百科词典》"海洋技术"卷、《山东省志·海洋志》、《现代中国科学家传记》(第三集)、《海洋化学辞典》、《徐福研究论文集》等。发表论文:海啸、海洋科学大事年表,徐福和秦始皇在山东的遗址和徐福东渡的启航点、真空中的球对称引力场、我国历史风暴潮探讨系列论文、编辑学论文等。

雷宗友,中国海洋大学物理海洋专业本科毕业,上海海洋石油局高级工程师。曾任上海海洋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上海市长宁区第十届、第十一届人大代表,中国海洋学会科普委员会和上海市海洋学会科普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科普、上海市科普作家。20世纪70年代以来他一直从事科普创作,在北京、上海、香港、山西等地的出版社出版了科普著作20余本,在《海洋》、《航海》、《科学画报》、《智慧树》、《文汇报》等报刊杂志上发表科普文章百余篇,在中央电视台、上海人民广播电台和一些中小学、机关团体作科普讲座百余次。出版《海洋的秘密》、《海洋牧场》分别获上海市和全国优秀科普图书奖。科普散文《富饶的海洋》收入2006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五年级《语文》课本。被上海市科普作协授予“上海市优秀科普作家”称号;被中国科普作协授予“建国以来特别是科普作协成立以来成绩突出的科普作家”荣誉称号。

张方俭,原国家海洋局北海分局资料室主任、高级工程师,毕业于山东海洋学院。

《我国的海冰》一书是张老师撰写的一本关于我国海冰的专著,于1986年由海洋出版社岀版。

 该书系统地介绍了我国渤海和黄海北部海冰的概况、特征和变化规律,分析了海冰的成因,归纳了我国现有的观测方法和预报方法,是第一本系统介绍我国海冰的著作。适于教学、科研、预报、渔业、航运和海上钻探工程设计等较为广泛的学习和应用,并被编入我国海冰观测与调查规范。

由于受存有老师们个人资料的限制,还有几位曾给以我指导和无私帮助的老师,他们德技双馨都是我的长辈影响了我,令我尊敬和称道。他们分别是:中国科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员徐鸿儒、李文渭、青岛海产博物馆(水族馆)王者茂、原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研究员徐家声。

古有"纸寿千年,墨润万变"之说。这对于后世的著书立说者演绎为"人生一世,纸寿千年",指的是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但其著作白字黑字留存下来便可以流传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