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化的名义说海洋》44说:闯海兴业的文武之道
作者:李明春 来源:海洋文化教育研究中心 访问:1179 日期: 2021-11-05

透视一个国家的实力,先看这个国家是否有灵魂,知其民族精神和文化而知其髓!再看其制度和法律建设而知其骨!终看其国民经济和科学技术水平而知其肉!此综合实力才是真正的国力,看其国家海洋事业与发展亦是如此。

说海洋事业的有续发展,让笔者不禁想到古往今来的文武之道一说。

文武之道,古代文、武指周文王和周武王,意思是宽严相济,是文王和武王治理国家的方法,即治国之道。

文武之道,岀自《礼记·杂记下》:“张而不驰,文武弗也;驰而不张,文武弗为也。一张一驰,文武之道也。”

北宋哲学家邵雍《文武吟》:“既为文土,必有武备。文武之道,皆吾家事。”

如此文武之道,笔者理解用之于海洋事业发展有如下解读:

既然一张一驰意指一文一武,是否可理解为文即软件,武为硬件,软硬兼备方为文武之道,皆吾家事矣?

一个临海国家或地区,若山多地少,海岸绵延曲折,且水深湾多,这些对于农业社会来说无疑是一种先天的劣势,此称为自然海洋,这会制约和限制其未来的发展与进步。

44-1.jpg

然而,对于工业社会来说这一劣势在未来必将变为优势,并因此产生某种具有海洋属性的特质。无论是先天的劣势还是后天的优势,都是相对于社会发展而言的,这其中必然是由于人类的行为活动干预和参与其中而得以彰显,这一人类行为活动即称人文海洋,必将沉淀为具有海洋属性的文化。这不是一种什么偶然,而一定是必然,这就是中国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人文之道。

渔盐之利,舟楫之便,这是人类对海洋最早的认知。今天海洋通道作用日显重要,而文化交流与传播作用也已随之强势伴生,这对于一个临海国家或地区可以说海洋航运即是国运。临海国家无论大小,国都在陆上,而其未来发展与其它国家的博弈却必将在海洋上。这种博弈在未来会影响全球格局的轮盘,冥冥之中影响了无数临海国家,特别是大国的兴衰沉浮。同样,海洋航运的兴衰必然沉淀海洋航运文化而延续海洋文明。

世界海洋从未平静过,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波涛汹涌,暗流涌动。不容置否的是,一个临海大国完整的海洋大业是由自然海洋和人文海洋共同构成的,我们不能奢望如同自然海洋一样,拥有没有风暴的人文海洋。因为人文海洋的风暴、磨难和历练是海洋大业的半壁天下,是一种必然。诚然,一个没有风暴的海洋,那不是海,是泥塘,泥塘永远沉淀不出海洋文化,更无所谓文化自信。

44-2.jpg

为此,海洋大业的可持续发展给我们提出了一个同样十分现实的问题一一海洋文化与文化自信?!

今天的中国,海洋科技实力正在从量的积累迈向质的飞跃、从点的突破迈向系统能力提升,同时也要清醒看到,我国海洋科技在原始创新能力、创新体系效能、创新资源整合、创新力量布局、对海洋产业支撑、海洋经济贡献率、人才队伍与评价体系等方面还存在明显不足。站在建党百年这一新的历史起点上,广大海洋人和科技工作者应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嘱托,继承发扬老一辈海洋科学家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优良传统,自觉把个人理想追求融入国家的海洋事业发展中去,把握大势、抢占先机,直面问题、迎难而上,肩负起时代赋予的重任,加快海洋科技强国步伐,努力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为实现中华民族的海洋强国梦作出更大贡献。

44-3.jpg

目前,为全面提高全民族的海洋意识,做好海洋科学普及、提升公民海洋科学素质、厚植海洋科学文化,既是建设海洋科技强国的迫切需要,也是海洋科学家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

一个时代,一种事业,必要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千秋大业,人才为先。功以大成,业向才广。海纳百川,取则行远。不拒溪流,方为江海,人才聚,事业兴。

随着海洋事业的发展必将沉淀新的海洋文化,从广义文化的概念来说涵盖了历史、博物、美学、科学、文学、艺术等,无可否认其中科学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尽管如此,海洋事业在科技支撑下长足发展的同时,不可忽视狭义海洋文化的发展,较长时间存在的重视科技、虚无文化的现状不应该成为常态。



图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