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化的名义说海洋》41说:齐民望长安
作者:李明春 来源:海洋文化教育研究中心 访问:1259 日期: 2021-10-15

      今天的黄海,古时泛称之东海。在这海之滨有一座突兀的山称崂山,在这崂山脚下有一座年轻的海滨小城叫青岛。

      溯其源此处古为齐国濒临东海之地,古海上丝绸之路北线曾在这里扬帆。

      在海滨齐地西望已经远去的海与陆丝路之旅,东瞰远方天际的蔚蓝,在渴望那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未来此时此地人们会思考什么?东望蔚蓝过后回首再次西望又会看到什么?眼之所及山东半岛西部与北部广袤的半岛腹地,一定会让人想起那远去的富贾一方的齐国,当仰视齐文化那厚重历史曾经创造的辉煌会不寒而栗吗?

      齐文化发源于齐国,尽管姜子牙缔造了齐文化,但姜子牙在我国神话中并不是神仙,而他却有封神之功令人费解?

      这是历史的演进,在齐国富贾天下时其西陲有一个周朝才建立的诸候国,秦国已把崛起的目光投向了东方以及东方那“遥远的”蔚蓝色,此后长安古城便从未收回投向东方的目光。

      古城西安与厚积薄发的青岛一西一东,一古一新,一黄一蓝,虽分别代表着历史与现代的时空相距甚远,但历史上秦、齐两国的渊源与文化早已把两城缠绕在一起了。

      试想,今天骊山与崂山如果对话,其话题该是什么?

      骊山,坐长安之侧,拥帝王之乡,是一个从古到今都不缺少故事的地方。

      骊山之巅,曾有周幽王为博褒姒一笑而戏点烽烟的烽火台,上演了一幕拱手江山讨你欢的帝王悲剧。骊山脚下,曾有华清池畔长生殿,玄宗与杨妃,曾在此琴瑟和鸣,共曲霓裳,许下生生世世……

      崂山,是我国18000千米海岸线上海拨高度最高的山峰。始自春秋时期,养心修身之方士便云集崂山而道教兴。

      崂山是我国道教的发祥地,道教思想的精髓:道法自然、天人合一、无为而治。《老子》说:“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大,而人居其一焉。”但遗憾的是,崂山发韧的道教文化一直被淹没在盛极一时的齐文化地域的氛围中,使崂山委屈地成为大海之滨孤独的"东海崂"。

      骊山因长安显贵,也成为了一座写满情仇的人文之山。但要说骊山的盛名之最,其实并非来自宗周礼乐,也不是来自汉风唐韵,而是来自骊山东端山下的帝陵旁那一座座铁骨铮铮的大秦兵马俑...…。

41-1.webp

      笔者记得第一次参观兵马俑是上世纪的80年代初,虽说是初见但震憾远不止是那逝去的秦王朝称雄的一页历史,还有那一队队兵俑辉煌的身影,那一张张落尽沧桑的面庞...…。

      面对地下秦王威武的军阵,那霸气的场面依然会"张狂"地撞击着人们的心。震憾之余让会让人们不由得冒出了如此疑问:那地下军阵为何会布于秦王陵之东?为何兵马俑面朝东?又为什么一众兵俑神情肃然,直视之远把炯炯有神的目光投向东方?!

      我沉默了……

      沉默是一种思考,思考过后不无感慨那一队队兵俑直视东方的目光的凝重,而在这凝重的目光中却又不失一丝王者的忧患?这分明让人醒悟那凝重的目光不仅仅是简单的直视东方,间或流淌出一丝忧患,而且昭示秦王运筹帷幄之心不仅仅是目光逼视齐地,而是目光已穿越齐国投向了更远的东方,自信秦国之力万能决胜千里之外的那一片蔚蓝。

      不是吗?在山东特别是胶东沿海,无处不留有关于秦皇东巡的历史记载、遗存和传说。

      有记载:始皇即位27年,东巡郡县……,过黄腄,穷成山,登之罘,无乐之,遣徐福发童男童女数千人入海求仙。南登琅玡,立石颂秦德而去。

      即位37年,东巡临浙江,上会稽,祭大禹,望于南海。并海上,北至琅玡,自琅玡北至荣成山,弗见,至之罘。

      其实,不难见秦始皇每次东巡都是一场带有政治目的的远行,既便巡临东海祭大禹,仍望于南海。

      这是否表明,"君临天下"后的秦始皇帝不仅对东部六国心存余怀,同时也是对六国之中的齐地有着一种特殊的感情?黄腄、琅玡、成山、之罘……,一种对齐文化的狂热和对齐人的复杂心理凝结成了始皇帝心中的特殊情结。正是在这一情结的作用下,方使齐文化的精髓为秦文化后续的发展注入了新鲜的血液。

      历史学研究给出了这样的结论:秦文化构建的是功名主义文化,重战功,行法治。

      公元221年,秦始皇统一了天下,这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件大事,从此中国走上了秦文化的道路,垂两千年而不变。中华文化实际上是秦文化的延伸与发展,春秋战国时期的多元文化被迫次第而无奈地融合于单一的秦文化之中。

      秦文化的特征是融集权、兼容、战功、开放性于一体。

      同样,历史学对齐文化的研究给出这样的结论:齐文化是实用主义的文化,以广收博采,融合创新为特征,以富国强兵,诏令天下为旨归,以实用主义为本质。

      居昔日齐地之邦,回望齐文化后世兴衰,省思盛极一时的齐文化之得失或许是一剂良药?

      齐人治,重功利。齐文化在社会、经济、风俗等传统上与秦文化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同时二者尚存有文化的同质性。从整体而言,二者均属于顽强进取的文化类型,从质的方面秦齐两国文化都注重务实。纵观东周,最早称霸的齐却被后起的秦所吞灭,盛极一时的齐文化丧失了主导中原文化的历史机遇。可见文化因素在历史发展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历史告诉未来:什么是文化自信!

      回首循秦文化之脉捋一捋便不难想象,一朝战将曾在清澈的泾水边擦洗着溅满鲜血的铠甲,一代骁勇曾在蔽日的旌旗下整齐地奔赴东国。他们是天生的战将,他们是凶猛的虎狼!他们曾让河套草原三十万匈奴饮刀丧胆,他们曾让南越群山恶兽蛮军无处遁逃,他们曾让不可阻挡统一的战车辗碎了腐朽的六国与陈旧的时代。之后,壮心不止还将挥师踏浪远征……。

      时至今日,面对深埋地下尚有不甘的大秦军阵兵马俑,仿佛仍然可以让人听到那雄浑的征战号角声振聋发聩!仿佛依然可以听到那兵勇呐喊战马嘶鸣,奏响了一个宏阔的帝国时代!

      历史不会忘记,是那冲杀的军阵争相冲出函谷逐鹿中原,是那战马的铁蹄踏出了一幅完整的华夏版图!公元221年,伴随着响彻云霄大一统的凯歌,走在万众瞩目与山呼万岁的时刻,八荒六合惟我秦军不败,这时的帝心、军心与大秦从此永载史册!

      亮惶惶一页史书,乱纷纷万马逐鹿。倏忽两千年过后,终于沉寂下来了,一切都归于了平静,秦人的功过荣辱都永远地逝去。泱泱渭水,最终冷却了战火灼烧的热血。漫漫黄土,最终掩埋了杀伐岁月的情仇。功过荣辱,这一切的一切都写进了历史而载入史册,但遗憾的是大秦帝国的军旗未能飘荡万里海疆?!

      暗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争鸣。但帝心也许会料定,当尘封千年的陶土再次重见天日时,秦军遗荡在远古的灵魂将得以在这永恒的队列中得到收容。在这个两千年古人无法想象的,更加宏大文明的时代里,更加辽阔纷繁的世界里,中国人乃至天下的人,必定会赞叹地回忆起并更加深刻地记住大秦的军魂!

      大秦国家的海洋,始终是一个谜一样海洋的国家,谜一样的时代。

     两千多年前的那个黄昏里,继位仅四十多天的最后一位秦王——子婴,颤抖着双手将玉玺交付给刘邦。大秦结束了,战国的最后一个王族赢氏结束了。此刻曾经征伐在华夏大地上所向披靡的大秦勇士们,流下了不甘和屈辱的泪水...…,他们仰天长啸:这是为什么……?

      在那个金戈铁马的岁月里,秦军铁骑战车所过,敌人无不闻风丧胆。为什么仅仅十年后,狼烟再起时,面对那些农民拼凑而成的杂军,这支铁血之师却再也无力抵抗,只能眼睁睁地看着他们亲手开创的家国与时代轰然倒塌!

      永久沉默而站立在地下的兵俑,不知道他们是否还挂念着那位躺在一公里外高丘之下,他们守护了两千多年的君王?兵俑们也许可以说是幸运的,他们没有像那些眼看着秦帝国覆灭的将士们亲历国破家亡的苦痛。沧海桑田,岁月变迁,他们永远以忠实的秦军勇士之名,在这里尽忠职守,守护着始皇帝,守护着他们忠诚和希冀而永恒的大秦...

      面对地下的兵马俑军阵,无不让人感叹那历史的悲壮。因为失去了灵魂的兵俑们永远也不会知道那忽然到来的结局竟是悲剧,是能让他们撕心裂肺的国殇。

      记下了,历史永远记下了,大争之世,秦风烈烈。从被逐陇原,到帝国烽烟,是血性刚强的秦人,写就了大秦一统天下傲人的历史...

      然而,历史也并未忘记曾记下了齐国曾经的强大和齐国胜出自有的其中道理。齐文化是一种濒海型的区域文化,具有较为显著的“崇商、慕利”等海洋文化的显著特征。正是如此,齐国宰相管仲技高一筹,反其道而行之大获全胜。这一奇功可以说是2700年前齐国率先打了一场世界上最早、最经典的贸易之战。

     《管子-枢言》说:“得之必生,失之必死者,何也?唯无。……一日不食,比岁歉;三日不食,比岁饥;五日不食,比岁荒;七日不食,无国土;十日不食,无畴类,尽死矣。”这是说一天断了粮等于过歉年;三天断了粮,等于过饥年;五天断了粮,等于过荒年;七天断了粮,国土就保不住;十天断了粮,同类皆无,全部都得死掉。

      因此,管仲使出一些手段,让一些国家为谋取暴利而放弃种粮,然后突然不再供应给这些国家粮食,让这些国家断粮而使民众无食,灾民为活命纷纷投奔齐国,最后这些国家也只能投降了富裕的齐国。

      齐国强大了,但风水轮流转,齐文化最终也决定了齐国未来的命运。

      因为齐国强大后,齐文化开始由实用主义流行为功利主义,又功利主义演变为享乐主义,致使其在政治上没能完成统一中国的大业,文化上未能由区域文化上升为中原文化的主体,进而与历史的机遇擦肩而过。

      穿越厚重的史册,尽管时过境迁,秦人曾经的自豪与荣耀也随风远去,但兵马俑军阵依然向世人传递出大秦雄兵威武霸气的气息,昭示那些沉睡千年的兵俑,始终是永远守护着家国的大秦战士...…

      他们与长眠的始皇帝一起,在后世追随他们而来的历史轨迹中得到了永生...…

      富贾齐国,血性大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