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化的名义说海洋》36说:浙东沿海有个炮台村
作者:李明春 来源:海洋文化教育研究中心 访问:1168 日期: 2021-09-10

浙江省玉环市干江镇东部海岸山蛮深处,有个古老的炮台村。


自然村落的炮台村是干江镇下辖的一个山顶古村落,2019年己被列入浙江省第五批古村落名录。


逝去岁月的残垣断壁遗址和残留是不可替代的历史遗存,是地区与村落人文的禀赋,是历史的恩赐,是十分宝贵的文化遗产和精神财富。


炮台村是一个引人联想与思考的称谓,也是一个具有历史内涵容易让人放飞遐想的村名,可以说炮台村是一处血火海疆历史的遗存。


36-1.webp

玉环县干江镇炮台村,地处原栈台乡最高的一个山巅,与洋屿、鸡山、大鹿等岛屿隔海相望。其地理位置特殊,古时可鸡鸣四方,远播海天,是一处理想的海防古烽火台首选之地。


炮台村人文历史悠久,不仅有古代、现代海防战场遗址,还有自然海湾、岩礁海岸、古村落、古坟墓、蝙蝠洞、仙人洞,天然秀美的鹅卵石、金沙滩,更有古炮台的由来、黄巢起义造反的传说等传说和故事。


传说自盘古开天以来,栈头、炮台原为荒无人烟的海疆无名一隅。据玉环县誌记载:明朝年间,在至今的栈头、炮台之地,为抵抗倭寇海盗入侵,官兵在海岸岛山上立寨,筑建炮台、教场,并在隔海相望的大鹿岛上建立了兵寨,成为明代海防抗倭体系的一部分。


明朝嘉靖四十年(1561年)四月二十九日,戚继光部将胡震率水兵于披山洋击沉大倭船一艘,毙敌数百人。五月十一日 ,把总楼楠于今干江镇垟坑村率部与倭寇冒雨大战,歼敌15人,残敌逃遁入海,被胡震水兵剿灭。


后来,迁垦山岛上的军户移民根据山上作战时留下的遗迹,将其命名为地方名称炮台一一沿袭为炮台村。

36-2.webp

根据方氏宗谱记载:清雍正十二年(1735年),方家五世方位麟周游府县,漂浪江湖,奔涉山川,实是艰劳游至台州临海县旧城,在旧城居宿数年,期间与周家开种,寄信回福建莆田,唤胞弟方寿麟来浙同居,协力同心,开有100多亩田园,后想到此处是他人之业,非久住之舍,查问玉环有地宽广,在清乾隆三年(1739年),与弟方寿麟由临海到干江炮台。


方位麟兄弟俩到炮台时,见炮台淡水山头,知可住于斯,瞻望四方,东是淡水山头,苍松绿竹,志气凌云,白鹭可栖;西有几百亩田园,四时耕种,又有山薯野蓛可充衣食;北有炮台高峰,紫气东来,可教子孙读书;南有山门口镇守,青山绿水,四季皆春,故迁于此。


最初在黄岩头捣泥墙,搭茅房,修建住舍二间,那里前有一望无际的大海,后有柴草丛茂,树木葱茏的后山,旁有一脉潺潺流水的小溪,食用、洗涤十分方便,尔后,报垦栈头、礁门等大片山场土地。


两年后(1741年),兄弟俩感悟宅舍环境虽是优雅、适宜,但耕作有诸不便,欲意新迁至炮台山上(现方大德宅基处),修葺石砌茅屋三间,以耕种旱地度生糊口,由于人勤地不懒,农作物年年自给有余。


据传,方氏家族的安稳生活吸引了其表弟吴氏家人,乾隆十三年(1751年),吴家表弟携眷跋山涉水迁入炮台,与众翻耕劳作,同创家业,始有炮台村雏形。


月复一月,年复一年,随着时间的流逝,方姓吴氏人丁大发,为了修正姓氏家族,方氏家族划上炮台大片地块给吴氏家人建房安息。同时,也赠送大片旱地、山坡给吴氏耕种,采集燃料。


乾隆三十五年(1771)年,闽属兴化县苏姓家族获悉也迁居斯地,六世方悦安等家族思虑大伙皆是闽南人,办事干活人多力量大,乐意帮助苏姓家族定居下来(现西向弯);他们掘井、垦耕,过上安稳生活。同时也来了陈姓家族,方家也帮助他们安置在炮台后坑里居住(现在炮台水库下),数年之后,移居到上栈头的头前山。后来,蔡、骆、詹、赵等族姓相继迁入,逐渐形成了炮台村落。

36-3.webp

在人丁兴发、六畜兴旺、五谷丰登的佳日里,民众男耕女织、无忧无虑富饶的生活日渐引起了海盗的窃心。


古云:“海水不燥贼不断”。常有海盗继续入侵,掠夺民物,为了抵抗海盗抢劫,方氏家族发动民众重修炮台。


露天炮台全部用石头垒砌,呈方形,一人余高,底部崛起,炮眼朝海,在炮台门山顶上的炮台内安置点火铁制火炮一门,在方氏家族门前山顶上的炮台内安置土制竹筒炮一门,并存放大量石块作为掷投海盗的一种武器,并编排了若干人管理火炮和放哨联络人员。

36-4.webp

炮台村,历史变迁演绎了一部海疆地理的人文活剧,面对苍茫大海,历朝历代封建统治的岁月漫漫,前人创业开拓之艰辛,内忧外患民不聊生之悲惨,抗倭御敌争取光明浴血奋战之雄壮,在万里海疆留下了一处血火海疆的历史遗存。


结论:一处难得的血火海疆地理历史的遗存,一部浓缩的海疆文化经典,一本诠释历史海疆的人文全书,一曲延续一江山海战不朽的红色篇章。

36-5.webp

建议:因地制宜,彰显优势,突出特色,抢救、保护与开发并举,打造永续发展的历史传承与文化教育的经典与红色的海疆地理特色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