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链接
- 中国海洋大学 | 中国海洋大学物理研究实验室 | 迎新网 | 海洋大学堂 | 中国海洋大学海洋高等研究院 | 海大附中 | 中国海洋发展研究中心 | 西海岸校区建设 | 教育基金会 | 校友会
实施海洋强国战略,为我国进入发展时期的海洋高等教育提速创造了条件。但如何正确处理海洋事业发展与海洋人才培养,正确处理知识教育与文化教育,素质教育与素养教育之间的关系,已成为新时期特别是十四五关键期高等教育必须面对和必须回答的严峻的教育导向课题。
21世纪是海洋世纪,建设海洋强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八大提出建设海洋强国战略以来,我国海洋事业发展除海洋文化研究与发展仍处于弱势地位急待引起重视与加强外,在海洋资源开发、海洋经济发展、海洋科技创新、海洋生态文明、深海大洋科学、极地科学研究、海洋权益维护等领域均进入了全面加快推进的快车道。
海洋强国,海洋必定是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要地,必然呼唤新型海洋人才。而海洋是生命的源头,风雨的故乡,是人类命运的自然共同体,是地球上人类活动的最大舞台。因此,生命海洋、伦理海洋、科学海洋、人文海洋、血火海洋……,与人类文明的进步与进程息息相关,是人类文明的永久课题。
海洋事业具有显著的知识密集型和人才密集型特征,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海洋人才是海洋事业发展的内生动力。
科学求真,人文求善。
人类文明史表明,人类文明的进步与发展是由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两个轮子驱动前行,显然我国海洋事业长足发展的内生动力离不开正确的思想与文化的引领,离不开海洋精神的主导。
当前,我国海洋强国战略正在向新的广度和深度推进,海洋科技革命和海洋产业变革突飞猛进,深远海科学研究与资源开发、智慧海洋建设、微塑料污染及海洋碳汇等与人类未来发展息息相关的新命题亟待海洋人才去开拓。
习近平在《努力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一文中指出,“硬实力、软实力,归根到底要靠人才实力”,“牢固确立人才引领发展的战略地位”以适应新形势的发展,特别是对十四五海洋文化教育的发展与走向加强对海洋文化教育的重视与研究具有重要而长远的意义。
一、解读海洋文化教育
倡导海洋文化教育说,源于对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定义的区别与其之间关系的理解。
首先是三者研究对象不同:
自然科学是研究大自然中有机或无机的事物和现象的科学,包括天文学、物理学、化学、地球科学、生物学等。因而,自古便有“学高为师"之说。
社会科学是一种以人类社会为研究对象的科学。通常它包括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法学等等。
人文科学,是指一些以人的内心活动、精神世界以及作为人的精神世界的客观表达的文化传统及其辩证关系为研究内容、研究对象的学科体系,它是以人的生存价值和生存意义为学术研究主题的学科,它所研究的是一个精神与意义的世界。
其次是三者的研究方法不同:
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多采用如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分类法、 测量法等客观的方法。
社会科学引进了自然科学的方法,采用实证的方法。
人文科学的研究方法主要是意义分析的方法,是一种解释的方法。
显然,自然科学含括了许多领域的研究,自然科学通常试着解释世界是依照自然程序而运作。自然科学的认识对象是整个自然界,即自然界物质的各种类型、状态、属性及运动形式,揭示自然界发生的现象以及自然现象发生过程的实质。
社会科学是用科学的方法, 研究人类社会的种种现象的各学科总体或其中任一学科。社会科学中的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等以经验的方法对社会进行实证研究的学科。
人文科学研究的是人的观念、精神、情感和价值,是“人”的精神世界及其所积淀下来的文化。
人文科学的价值不在于提供物质财富或实用的技术,而在于为人类提供一个意义的世界,守护一个精神的家园,使人类的心灵有所安顿、有所归依。因而,古来有"德高为师“之说。
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之间确实有某种难以割裂的内在联系。如历史学就是一门兼有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双重属性的学科,从研究对象看历史学无疑属于社会科学,但从研究的主旨和研究方法看,历史学更属于人文科学。因为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之间关系如此难以区分,所以人们更经常地是把两者合在一起,称之为人文社会科学。
二、海洋文化教育与研究是时代发展的要求。
十四五期间,随着海洋强国战略的全面实施,海洋教育也因此而具有了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和重大的现实意义,受到国家和地方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但问题是如何解读海洋教育是狭义海洋知识教育,还是广义海洋文化教育?是海洋知识与科普教育,还是海洋文化与意识教育?是海洋素质教育,还是海洋素养教育?对诸如此类的一些概念与定义,必须要有一个清晰而明确的认识。
从文化与人类文明角度分析,我们现实意识中的海洋教育,通常被理解为是指海洋知识教育。然而,从提高全民族海洋意识与海洋文明发展来说,显然对其教育的理解与认知有失偏颇。
三、海洋文化教育发展趋势与走向
通常认为的海洋教育,其本质在于海洋文化教育(含近年日渐兴起的海洋研学教育),其理论和教育实践同样有着深远的历史渊源。显然,通常理解的海洋教育不应该仅仅是海洋知识性教育,而应该是海洋文化教育,是素质与素养相匹配相融合的综合性教育,它具有显著的开拓性、开放性、科学性、实践性、人文性、过程性、合作性等显著的基本特征。
而海洋文化教育与日益兴起的海洋研学教育在本质上高度契合,应该理解为海洋研学是海洋文化教育的一个践行“知行合一、天人合一、人海合一“的重要领域。海洋研学可定义为受教育者在教师的引导和专业辅导员的指导下,围绕海洋自然科学、海洋人文科学、海洋博物学、海洋美学与艺术、海洋传统与文化、海洋生产与生活实践等多方面的启蒙,而后进行的研究与发现。海洋研学教育,关注的是启发性兴趣教育,重点是广大青少年的海洋意识教育,依据其教育原则提出研究问题。并通过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获取普通海洋学知识、实践与应用知识、发现与解决问题的学习方式。围绕科学定义进一步对海洋科学与研学的主体、客体、手段、目的进行分析并逐渐深入,进而引导和促进海洋文化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四、现代海洋文化教育现状与业态
在海洋强国战略的指引下,国家和各级地方政府全力支持海洋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使我国海洋高等教育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
据不完全统计,截止2020年,我国不同类别的涉海类高校已超过200所。
然而,面对如此突飞猛进的发展局面与愈演愈烈的形势,必然会产生海洋文化教育资源合理配置的矛盾?
一是,涉海类高校、海洋特色类中小学校数量增速与对师资数量需求难以匹配的矛盾。
目前,国内师范类高校基本没有海洋文化教育类专业设置,也就是说基本上没有专业性的海洋师资教育与培养。因此,海洋文化教育的师资与近年来我国涉海类高校、地方海洋特色类中小学校数量的快速发展如何相适应,相匹配,必将会日益凸显出来。
二是,师资数量不足与海洋文化教育快速发展需求的矛盾。
由于缺失海洋师范专业师资教育,目前涉海类高校、海洋特色类中小学校数量快速增加,必将导致对师资需求量出现缺口,而填补这一缺口的唯一选择就是涉海类高校行业的自产自销。如此。师资力量必然产生海洋专业知识,教育理念、规律、专业教育等知识因缺失、割裂而直接影响海洋文化教育质量。
三是,师资力量与招生数量的矛盾。
目前,国内具有海洋文化教育教师资质的人数未见有统计不详,而现状无法满足涉海类院校学生总量快速增加的需求已是不争的事实,对于这一状况亟待需要加以研究,对如何保证师资数量和保证教育质量及教育效果等问题应引起重视。
五、认清形势,忌急功近利,全面发展海洋素养教育。
海洋是蓝色自然共同水体,海洋科学知识具有高度联系、融合和贯通的相互作用的密切关系。因此,对海洋文化教育的认识和素养教育必须超脱传统陆地思维的制约或限制,真正树立创新的蓝色思维和教育理念。
对于海洋人才的教育和培养,涉海类高校应重视把海洋文化教育培养放在优先位置,同时加强海洋人才发展战略规划,完善和健全海洋人才培养体系,进一步探索适合海洋事业发展和有利于海洋人才成长的体制机制,因势利导加快形成海洋人才培养与区域海洋发展战略相互支撑的发展格局。
六、十四五高等海洋文化教育面临的共性问题。
目前,在高等海洋文化教育和人才培养方面普遍存在共性问题:
一是学科专业设置滞后于海洋产业领域拓展。随着海洋强国战略的实施和海洋开发向纵深的发展,海洋经济在国家发展战略中的地位大幅度提升,新一轮海洋资源开发、生态保护与合理、持续利用海洋的行动日益蓬勃兴起。海洋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以海洋生物医药、海水利用、海洋新能源开发为代表的海洋新兴产业快速发展;海洋化工、海洋船舶制造、海洋工程建设、现代海洋服务等传统产业取得新突破。这客观上需要海洋高等教育顺势而为,提供相适应的人才培养和知识创新体系。但我国高校的涉海类学科专业结构不均衡、重理轻文、重理论轻实践、急功近利、好大喜功等缺失战略性思维与把忠诚和论文写在大海上的倾向依然突出,阻碍了海洋人才培养,难以适应和满足海洋强国建设对海洋战略性人才的需求。
七、海洋人才培养质量无法满足海洋事业高质量发展要求。一方面我国现有的不少涉海类高校转型自水产学院、海运学院,在海洋生物、航海轮机等少数专业领域拥有丰富的人才培养经验,但在智慧海洋、海洋新能源等新领域的整体水平依然不高。另一方面,尽管有多所知名高校纷纷创建海洋学院或海洋学科,但时间较短,成效尚不明显。总体来看,相对于海洋事业高质量发展的要求,我国涉海类高校海洋人才培养的层次与质量依然偏低,海洋人才的能力与海洋产业发展、海洋科技创新之间的矛盾相对突出。
八、受教育者投身海洋事业的意识落后于海洋强国战略要求,这与人文社会科学教育的缺失有着极其重要的关系。海洋强国建设迫切需要大力培育“科学认知海洋、倾心关注海洋、立志奉献海洋、忠诚海洋强国”的海洋人才。这既是中华民族全面走向海洋,建设海洋强国的精神动力,也是高等海洋人才培养立德树人的根本内容。然而,由于“重陆轻海”思想的长期影响,以及海洋意识教育的缺乏,导致从业者海洋意识淡薄,投身海洋事业的兴趣与意愿不强,严重制约了海洋人才队伍质量与数量的提升。
解决目前海洋人才培养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必须坚定以海洋强国战略引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目标,坚持海洋高等教育发展科学理念,强化人文社会科学教育正三观,处理好海洋事业发展与海洋人才培养的关系,这是新时期对高校海洋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新任务。
九、树立海洋人才储备意识。
教育的目标是培养独立工作和独立思考的人,把为社会服务看作是个人最高的人生目标。而最主要的教育方法是鼓励受教育者身体力行的实践行动。
实践出真知,兴趣启蒙求知欲望,培养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能力是一种历练,教育不仅仅只是取得专门的知识。
实践活动是社会前行和发展的需要,教育者不只是知识的传授者,同时还应该成为所授业的艺术家。
爱因斯坦认为,人的最高财富——知识+技能+艺术。
海洋研学教育,不失为是一种基础性海洋文化教育的补充。
结束语:十四五期间努力构建卓越海洋人才培养体系。
宗旨:海洋与国运同兴衰,海洋文化教育当以服务海洋强国战略为使命担当,结合国情紧紧围绕我国海洋事业发展需求,以培育创新能力与海洋精神为导向,积极构建海洋先进文化引领海洋经济发展的卓越海洋人才培养体系。
指导思想:海洋文化教育坚持人文主义理念,核心是贯穿于受教育者的思维与言行中的信仰、理想、价值取向、人文模式、审美情趣等。
目标:以海洋战略引领海洋文化教育实践与学科专业布局优化,知行合一,始终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实现教育与海洋经济发展之间的良好互促发展。树立战略性教育思想,首先基于涉海类高等教育学科专业布局与海洋行业产业领域的有机衔接,尤其是要着眼国家海洋强国战略需求和海洋事业长远发展需要,在提升传统学科专业优势的同时,超前布局国家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发展的学科专业,以交叉融合催生和促进若干新兴学科专业发展,为引领海洋未来产业发展培育沃土。
实践:以海洋精神引领高校德育创新实践,为海洋领域集聚更多的高层次人才,引导海洋文化教育受教育者学有所成,热情投身海洋强国建设和海洋事业发展。
海洋文化教育必须坚持“精神成人、专业成才”的育人观,注重以海洋精神为引领,深化构建海洋特色大思政体系,强化受教育者的家国情怀和建设海洋强国的理想,形成思政教育常态化业态,增强受教育者热爱海洋、经略海洋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结论:不忘初心,忠诚祖国,忠于人民;牢记使命,海洋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