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链接
- 中国海洋大学 | 中国海洋大学物理研究实验室 | 迎新网 | 海洋大学堂 | 中国海洋大学海洋高等研究院 | 海大附中 | 中国海洋发展研究中心 | 西海岸校区建设 | 教育基金会 | 校友会
潮涨潮落,这是什么力量也无法阻止的大海的律动,自然的律动,天道的律动。
2024年5月,不幸染病入院青医。青医江苏路院区距中国海洋大学鱼山校区仅二、三公里,难耐术前指标检查的等待驱使我产生了想回母校转转的想法。
谁知这念头一经萌芽竟会如此的强烈,随即当天下午便独自一人遛达着向母校一校门去了。
乘兴而去,扫兴而回。当步行近20分钟缓缓走到一校,当问到如何进学校时,门口的保安态度坚决地回答:"不能随便进,要预约办理如何如何……。"我立即说明自己是50年前物理系毕业的学生,请求放行进去几十米拍一张六、二楼的外景照片,然而被断然拒绝了。
不多日前刚看到过海大鱼山校区对社会开放的消息,如今临时想来看一下却遭严拒,真是气不打一处来,但也只能无奈地丧气而去。试问:对特殊需求者持有效证件难道登个记不行吗?想说:"你们年轻在里头,我们老矣在外头,但我们尚有尊严,想拿起手中的笔写点什么是否需要预约批准的呢?!"
悻悻而回,抱带病之身返回医院,医院西门是观海一路,为舒缓郁闷的心情踏一石阶路拾级而上,谁知此处却有了意想不到的新发现,且与鱼山校区有关。
观海山,与青医近在咫尺,拾级而上十几米远时,路左一堵残破斑驳的墙登石吸引了我的注意力。
文化名人王献唐故居,此王献唐何许人也?!
王献唐(1896—1960)字献堂,初名家驹,后改名王献唐,号王凤生(王凤笙),以字行。
著名学者,山东日照大韩家村人。在原籍完成启蒙教育后,11岁来到开埠不久的胶澳租借地,入青岛礼贤书院就读,文科结业后插修德文班。17岁入青岛特别高等专门学校土木工程系学习。通过学习他接受了一些新鲜的西学知识,开阔了视野,启迪了日后的国学研究。
在青岛高专毕业后不久,1917年应天津《正义报》之约,赴津翻译德文小说。1918年22岁时回济南任《商务日报》和《山东日报》主编,后以两报特派记者身份长驻青岛。
1925年他到了北京,开始研究目录学,并与丁惟汾等共同研究音韵、古文字。1927年,到南京任国民党中央党部秘书。不久,因政见不合,发誓从此不问政事,潜心研究学问,改名王献唐。
1929年8月2日,出任山东省图书馆馆长。他着意搜集文物、典籍,扩充馆藏,使山东省图书馆成为当时全国收藏文物典籍最丰富的图书馆之一,并创建山东省图书馆协会。1930年考古学家吴金鼎赴山东,发现了城子崖龙山文化遗址邀他同去勘查。之后,他与傅斯年、李济、董作宾等人共同领导了遗址的发掘工作,并成立山东古迹研究会,对山东其他遗址进行了普查和小型发掘,为山东考古工作奠定了基础。
1940年,他受聘任国史馆总干事,兼任山东大学、武汉大学教授,撰写了许多考古著述。抗战胜利后,他亲自将原山东图书馆所有图书文物完整无损地运回济南。1948年返鲁复任省立图书馆馆长,兼国史馆纂修。喜藏书收藏颇丰,一生收藏图书达10万余卷,藏于“双行精舍",每有所得,辄为之写题跋,或考证版本源流,或述藏家逸闻,后被收入《双行精舍书跋辑存》及《续编》中。所作《藏书十咏》中自称“黄金脱手了无余,换得陶南镇库书”是其购书的写照。晚年又得顾千里批校、黄丕烈手跋古籍1部,又命名其藏书处为“顾黄书寮”。其《藏书十咏》,内容是访书、购书、载书、装书、勘书、曝书、跋书、抄书、借书、读书,为其经验之谈。曾向国家捐献出越王勾践剑、李自成闯王印等珍贵文物8000多件及5万册古籍。藏书印有“双行精舍鉴藏”、“空自苦”、“疏经阁”、“三家邨人”、“献唐题记”等多枚。
新中国建立后,曾任山东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副主任、故宫博物院研究员等职,仍不废著述。1958年出版《黄县器》一书,为研究山东古代历史开辟了新途径,有重要的学术意义。
王献唐虽时常为衣食所累,但他一贯视读书、学习为人生第一乐事。1922年,中国从日本手中收回青岛,王献唐作为接收代表留任胶澳督办公署秘书,利用闲暇从事学术研究,著述《公孙龙子悬解》六卷,这是他25岁时完成的第一部专著。由此王献唐开始研究自己钟情的金石、版本、音韵、目录、古币、考古等学科,并多有建树。
他在诗、书、画、印等中国文人传统的活跃领域,也显示了深厚的功力。王献唐提出:中国的传统文化来自炎黄二支,炎族出于东夷,而远古东夷文化的中心就在今天的山东,《炎黄氏族文化考》是王献唐在这方面的代表作。自30年代初动笔,直至去世前10数次修改努力使之完善。
二、三十年代,王献唐任山东省图书馆馆长和山东省文管会副主任时,他倾心于山东地方文化遗产的整理和保护,注重实地调查,大力搜求,努力保存了许多学者有学术价值的著作、藏品。在战乱年代中,他以献身精神保护了一批山东文献的精华。“七七”事变前后,他兼任齐鲁大学教授,主讲文字学和版本目录学。期间,他与国内著名学者傅斯年、李济、董作宾、黄炎培、刘半农、顾颉刚等进行了广泛的学术交流,写下大量有价值的著作。他工作起来不知疲倦,被称为“连性命都不顾的书呆子”。他创办《山东省立图书馆季刊》,整理出版了许多历史文献,抢救了海源阁的藏书,搜集了大量的出土文物,如青铜、古陶、玺印、封泥、货币、石刻等。日本侵略军逼近济南时,为使大量珍贵的文物、图书免遭劫难,他求亲靠友,甚至把自己的收藏品卖掉拼凑运费,将省馆珍藏的善本书和文物,辗转万里运至四川后方保存。路上冲破敌人的空袭轰炸,长年流离于岩窟、佛寺,衣食不继而斗志弥坚,抗战八年与书相依为命。
他说:"这是山东文献的精华。若有不测,何以面对齐鲁父老?只有同归于尽了!"山东省图书馆的重要文物和善本书在抗战期间,被精心运往抗日大后方四川他出资尽力,做出了不可磨灭的特殊贡献。
王献唐是我国国内著名的考古学家、图书馆学家和版本目录学家,精于文字、音韵、金石、目录、版本,又通典籍,兼长诗文、书画和印章。著述有《炎黄氏族文化考》《中国古代货币通考》《山东古国考》《山左先哲遗书》等50余部逾千万字。生平经见之书,无可计数,每有所得辄留题跋,其部分为书跋,经山东省博物馆整理命名为《双行精舍书跋辑存》,1983年由齐鲁书社出版,计收书跋258种。
王献唐先生,于1960年病逝于济南,1993年3月21日其亲属迁其坟至青岛安葬于浮山山阳。
如今,青岛百花苑置有王献唐先生雕像。
观海山,此时无声胜有声,作为后来者只能默默地告慰:王献唐先生,您的善学精神不朽!
告别观海山,回望王献唐先生故居,心中只能充满无限的敬意。当再次遥望大海时,顿悟这潮涨潮落,是自然海洋的律动,你不想让动它也动,因为这是与宇宙同频的永恒的律动。
海纳百川,取则行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