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化的名义说海洋》86说:海洋青岛资格说之九:母港海洋故事
作者:李明春 来源:海洋文化教育研究中心 访问:2787 日期: 2022-09-20
母港,是指船只做为基地的港口,通常是指船舶的户籍港,又称之为是船舶的户籍港。母港对于流动性极强的船舶来说,是每次航海漂泊过后的归宿港,就如同人类的家园。对于新中国的海洋科学与事业来说,青岛这座城市有资格无愧地说,是聚集海洋科学调查船、科学考察船、科学试验船等最早最多统称之为海洋科考船的母港,为青岛云集国内最多家海洋管理部门和科研院所等从事海洋科学研究与技术创造提供了有力的岸基保障而成为早期的海洋海上科学活动的重要基地。海洋科学发展,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打造重器,才能驰骋海洋。图:“金星”号
早期落户青岛母港的海洋调查船是先后入籍青岛母港的中央气象局所属的"水星"号气象调查船和中国科学院所属的"金星"号科考船,两船吨位较小均为千吨级以下的海洋调查船。图:“东方红”号
1965年11月,山东海洋学院所属的我国自行设计、自行建造的第一艘海洋实习调查船"东方红"号由上海沪东造船厂建造完成出厂入籍青岛母港,该船舷号"东方红"由康生亲笔题写。图:科学一号
1980年,中科院海洋所建造的3000吨级海洋科学综合考察船“科学一号”下水,出厂后入籍青岛母港。1969年12月,中国科学院声学所建造的海洋水声科学试验船"海声582"由武昌造船厂建造完成交由北海舰队青岛水警区扫雷舰大队代管。1970年底海声582"船由青岛水警区移交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调查船大队,更改舷号为"曙光09",之后"曙光08"船建造出厂后归建北海分局同时入籍青岛母港。2006年,中科院海洋所建造的千吨级近海科考船“科学三号”正式服役入籍青岛母港。图:“科学”号在青岛母港
2012年,我国自主设计建造的国家“十一五”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科学”号海洋科学综合考察船交付使用入籍青岛母港。中科院海洋所自1957年拥有了我国第一艘专业海洋调查船“金星”号之后,于60年代建造的“海燕”号和“实践”号,80年代的“科学一号”、“金星二号”,21世纪初建造的“科学三号”、“科学”号等先后有20多艘不同吨级的考察船入籍青岛母港,并从母港起航,乘风破浪驶进我国海洋科学考察从“望洋兴叹”到“挺进深海大洋”的光辉历程,为我国海洋科学考察事业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1964年7月22日,国家海洋局在北京成立后,1965年7月1日国家海洋局北海分局在青岛成立,担负了国家海洋局对北海区海洋科考船相对的集中统一管理,这标志着国家对海洋调查船、科考船向集中统一管理迈出了第一步。 北海分局建局初期海洋调查和考察船舶来源,主要是由海军和当时的中科学院、中央气象局、山东海洋学院等所属用于科学调查的船舶根据国务院的批复相继划归北海分局入籍青岛母港。1965一1966年,"海测529、530、531、532"登陆艇,由大连红旗造船厂建造于同年10月交付使用入籍青岛母港。1966年1月,中科院东北海洋工作站所属的"水星"号、"北海1"号、"北海2"号和原中央气象局所属的"辽气1、2"号移交北海分局,至此北海分局计有大、小调查船只数量达9艘。1972至1978年,国家海洋局先后建造了曙光系列海洋调查船中的"曙光04、05",向阳红系列中的"向阳红07、08、09"以及"海调105、106、107、108"计九艘交付北海分局入籍青岛母港。图:“北斗”号
挪威政府建造赠送给中国政府的渔业资源调查船"北斗"号,于1984年抵达青岛并入籍青岛母港。该船由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管理使用,2007年7月被农业部授于功勋船称号。1985年10月31日,由国家海洋局和中国南极考察委员会命名"极地"号南极考察船从芬兰远洋航渡抵达青岛归建北海分局入籍青岛母港。1995年后,先后有"中国海监18"归建北海分局。1997年12月,"大洋一号"远洋科考船归建北海分局,二船同时入籍青岛母港。2005至2008年,先后又有"中国海监27"、“中国海监17"船,"中国海监10、29、30"艇","中国海监20、32"艇归建北海分局入籍青岛母港。今日之海洋科技业界,名出多门归属不一新建造的海洋调查与科考船频频建造出厂投入使用,无不令人振奋至及。近日,无意中看到了两篇关于海洋调查船的文章,称其近年来新建造的调查船为功勋船而津津乐道。对船龄短而无史,更无杰出和卓越贡献之绩,只是"新"可炫耀的一点点资本,这岂不令人诧异,大有被人嫉笑没有文化之嫌?功勋释义:功勋是指功绩,尤指对国家,人民做出重大贡献。勋是指特殊的功劳。图:功勋船-向阳红09
回首新中国海洋事业的发展进程,记得只有三艘海洋调查船被新中国海洋发展历程证明并公认为功勋海洋调查船,并在2010年由海洋出版社出版的"向阳红系列丛书"中被肯定。即《中国首征南极》董立万著、《绝密航程》徐志良著、《纵横中国海》李明春著,分别记载了"向阳红10"号船中国首次南极科学考察,"向阳红05"号船首航太平洋进行洲际导弹靶场调查,"向阳红09"号船自1979年出厂至本世纪初三十多年间历经联合国气象组织全球大气试验调查、中美、中法、中日等多项联合调查、渤海火烧战船、粉碎反革命武装劫船及出访日本、俄罗斯等国的艰苦创业历程。今天,每当有一艘新建造的海洋调查船出厂服役,就会有人为其津津乐道,这当然不失为是一件好事。然而,当我们面对新的希望过后,还会想起那些曾经拥有过辉煌,并承载了几十年历史而今己斑驳了的老船吗?老船老矣,但老船也曾有过新船的经历,面对今天的无知和虚狂,真正的功勋船那钢铁之躯依然无言而傲视沧海。.如果溯源船舶的演进,其经历了独木舟、舟、木船、帆船、楼船、铁船漫长的历史。作为始于近代以后出现的海洋调查船舶,这一特殊的科学之舟无疑在船舶家族中独树一帜。今天,每当笔者同样在闻知有新建造的调查船入列海洋事业,便会想到曾编写了"北海分局船舶志"而深感欣慰。因为这是笔者退休前最后一次没有任何任务书和劳务费的非职务行为,算是对供职了40多年的北海分局和海洋事业的情怀和眷意的表达,也算是一个老海洋和曾经的老船员向老船的告別。但想的更多的是,唯有如此才能在对昨天的铭记或遗忘中,让今天跋涉的步履靠近明天的梦想。在我国近代海洋事业发展的进程中,在现代海洋事业发展的历程上,海洋调查船作为撬动海洋科学发展的基础性和实践性的必须手段、科学研究平台和海上"实验室"从来都在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这是无可争辩的事实。在新中国海洋事业的火红年代,诞生了一支海洋科学调查船队,这支船队是从新中国建国初期小、少、散的船型、吨位和舷号各异的海洋调查船起步,过渡到原国家海洋局所属舷号为"海调"、"曙光"至"向阳红"系列海洋调查船队,由此开创了"查清中国海,进军三大洋,登上南极洲"的新航程。这支船队从它诞生的那天起,便承载了共和国赋予它与生俱来的中华民族走向海洋的历史使命。笔者在收集、采访和整理北海分局船舶志资料过程中,老一辈海洋人对这一工作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在他们的言语中无时不流淌出对艰苦创业时期的感慨,对火红岁月的眷恋和赞誉及今天对过去的传承。也许是因为他们经历了,或许是他们正在慢慢地老去,对已失去了使用价值的老船史料的收集、整理和挖掘每艘船建造年代与执行各项任务、获得的茶誉等,使其沉淀与转化为文化价值而思虑?在艰苦创业的火红年代,老一辈人怀着对祖国的忠诚和对海洋事业的挚爱,面对国际敌对势力的制裁和层层封锁,祖国一声令下毅然服从战场转移,从海军转向海洋科学,继续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大无畏精神,驾驭科学之舟耕耘万里海疆,搏风击浪,观天测海,一次次执行基础断面调查任务,配合完成保驾护航、军事保障和国际合作专项调查,在创业初期以军人的情怀唱响了"宁可倒在绞车旁,决不躺在床铺上"的时代旋律。同时以"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的豪情壮志驶出中国海,挺进太平洋,为我国登上南极洲和争得国际海底大洋矿产资源的合法权益,配合重大国防科技试验和多项国际协作调查等做出了应有贡献。老船,那无言的锈迹斑斑的钢铁躯体,曾承载了老一辈海洋人的艰难困苦,海上调查与探索的艰苦实践打造出了一支支迎着太阳航行的"红色海洋调查船队",承载、培育和锤炼了后来的一批批,一代代有所作为的科学家,承载了已过去年代的艰难困苦,成就了上个世纪海洋事业的辉煌。历史和文化将这样表明:在上个世纪中国海洋人仅是社会的一个小小的群体,但必然要随着民众一起进入后现代社会。后现代社会,很多人的文化思想陷入了轻浮,正是由于轻浮便在盲从的沼泽里挣扎;一方面是精英文化对它的冷落,一方面是快餐文化对它的轻佻。然而,后现代化的消费实质上是对物质文化追求的一种反叛,是身体受到了物质约束,灵魂却又在渴望自由的矛盾心理下出现的一种表征。正是如此,作为我国海洋事业发展历程中一个时代的缩影,"向阳红"系列海洋调查船及与之承载的一段抹不去的历史必将沉淀和凝聚成为属于自己的文化,而传承了人民海军红色基因的"中国向阳红",必将成为这一文化的鲜明符号!日后,我国的海洋调查与科考船舶会建造的更多,也更为先进。但不能否认的是,在国家海洋局时期第一次出现了我国的系列海洋调查船舶。而《北海分局船舶志》可能是原国家海洋局现存唯一的较为完整的海洋调查船舶志,这对于历史来说,今天的陈腐也许正是昨天的辉煌,而今天的辉煌同样将成为明天的陈腐。正是这辉煌与陈腐,陈腐与辉煌交替与延续的积淀,才衍生出文化的价值与意义。海洋科学考察船母港一一青岛,是目前曾云集过新中国海洋调查船数量之众,类型之全而集中国海洋调查船、科考船之大成,有资格说这是青岛这座城市的另一种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