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化的名义说海洋》九说:用文化填补自然海洋的
作者:李明春 来源:海洋文化教育研究中心 访问:953 日期: 2021-02-26

      文化作为人类把握客观世界的一种特殊方式,它为人们提供了特定的世界图景,这有利于人们把握世界客观规律,从而运用客观规律去改造世界。人在改造世界的同时,也使自己改造自然的能力逐渐提升,继而也就就得到了自我发展。

      提出用文化填补自然海洋的"黑洞",这也许有人不赞同,甚至是反对?!但笔者于此就生态修复而言及一二。生态修复首要强调的核心是生态学的意义与价值,但如果仅限于关注自然海洋属性且把这一核心属性的意义与价值无限放大,而漠视人与自然与其不可分的关系,或许会被视为是一种伪科学。因此,海洋生态修复模型的建立是否更应该关注自然与人在自然环境中的同时存在,将其核心意义与价值概念扩大,正因为有了人便要为文化参与海洋生态的修复提供一定的,甚至是更为广阔的空间。

      如果没有人类与自然的共存共生,从物种进化角度来说,生态修复将失去其本质意义。是否可以这样认为,生态修复模型应该从设计之始即要完善生态文化的概念,而生态文化修复的模型应该是一个能够广泛运用的而非束缚在传统修复范围内的构想。

      笔者知道海岸修复一说也有些年了,对其修复的目的和意义也早已心知肚明。因为自1989年从业《中国海洋报》后,在沿海采访特别是北方沿海采访多了,自然对海岸看的和了解的也就多了。海岸防护意义重大,可防御海岸植被退化、减少,敌御风暴潮灾害,海水倒灌,海岸侵蚀等等均可起到积极的作用。

      对于海岸防护,一直有"南红北柳"之说,南红指的是红树林,北柳既是柽柳。红树林在广西、广东、海南等沿海地帶道较为普遍,近年己亲眼看到成功移植到了浙江西部沿海,而北柳的柽柳在北方沿海地区并不是随处可见,多分布在黄河口、莱州湾山东半岛北部沿酒,而辽东湾沿岸的滩涂地带则多是碱蓬植物。

      如下是笔者2015年前采写的一篇关于海岸生态修复的稿子,曾刊发当年的《中国海洋报》,标题是:海岸生态保护与修复并举,柽柳与肉苁蓉嫁接获成功。

      本报讯  记者李明春  近日,国家海洋局北海海洋环境监测中心在山东昌邑市进行海岸生态保护与修复勘察时获悉,该市海洋与渔业局坚持走海岸生态保护与修复并举之路,在对海洋生态特別保护区(柽柳林)的生态进行保护与修复的过程中研究与试验柽柳与肉苁蓉嫁接技术获得成功,随即勘察小组专家对其进行了现场考察。

      考察中专家小组了解到,为了保护昌邑北部海岸生态环境,强化由国家海洋局批准建立的我国唯一的以柽柳为主要对象的海洋生态特别保护区,对海岸线以上滩涂的保护并进一步发挥其整体生态修复作用,昌邑市海洋与渔业局、特别保护区管理局自2012年起与有关科研单位合作,在保护区部分边缘区对柽柳生理生态,适应机制及潜在资源开始了研发工作。通过对昌邑海洋生态特别保护区滨海湿地及中国西部干旱区柽柳根际微生物的研究,揭示了柽柳根际微生物对环境变化的响应机制,为利用微生物技术柽柳林保护及生态修复方面的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图片

      柽柳,別名垂丝柳、西河柳、西湖柳、红柳。柽柳枝条细柔,姿态婆娑,开花如红蓼颇为美观,年开花两三次。柽柳嫩枝叶是中药材,可用于痘疹透发的不畅或疹毒内陷、感冒、咳嗽、风湿骨痛。

      柽柳喜生于河流冲积平原、海滨、潮湿盐碱地和沙荒地,在黄河三角洲广布约几百平方公里。

      肉苁蓉,别名疆芸、寸芸、苁蓉、查干告亚(蒙语)。肉苁蓉属濒危物种,是寄生于沙漠树木梭梭根部的一种寄生植物,素有"沙漠人参"之美誉,具有极高的药用价值,是传统的补肾壮阳名贵中药材。

      目前,柽柳与肉苁蓉嫁研究通过将管花肉苁蓉接种于柽柳,检测接种后柽柳在山东滨海湿地心生长适应性,确定了管花门肉苁蓉在昌邑滨海的最佳播种深度和播种方法。并已开始进行不同种源肉苁蓉种子在柽柳上的寄生试验,进一步分析其在滨海盐碱地种植潜力,拓展柽柳资源在医药领域的应用。

      柽柳与肉苁蓉嫁接研究的成功,为滩涂和盐碱地柽柳保护和扩大种植面积提供了成功的经验,并为沙质海岸固沙固碳与生态环境修复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

      现场考察中,接受记者采访时北海海洋环境监测中心生态室主任李继业博士认为:柽柳在黄河口至莱州湾沿线一带对海岸生态保护与修复的作用和效果是十分显著的。但更为有益的是柽柳灌木价值不显著,所以不被人们所重视且不易被滥采滥伐而毁坏。柽柳与肉苁蓉嫁接技术的成功,如果能因地制宜得到有效的推广,不仅会为同类型海岸保护与修复提供经验方发挥更大的作用,同时潜在的经济价值将会大大激发沿岸群众保护与修复海岸的积极性。

      对海岸保护与修复工作昌邑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在总结柽柳与肉苁蓉嫁接技术取得成功的基础上,该市拟与相关科研与技术单位合作成立海岸保护与修复研究所。对此,北海海洋环境监测中心主任姜锡仁、昌邑市海洋与渔业局局长李永兴均表示:在继续加强对柽柳林国家海洋特别保护区严格管理的同时,如果柽柳与肉苁蓉嫁接技术能得到有关部门重视和政策支持得以有效推广,对闲置和遭到破坏的沙质海岸和滩涂的修复必将发挥重要的作用。

      昌邑昱海水产养殖有限公司总经理卢立功说:"柽柳的推广栽植不仅对海岸生态修复有重要的作用,与肉苁蓉嫁接的成功己经显现岀了濳在的较大的社会与经济效益"。

图片

      渤海北部的辽东湾是浅海海域,自古以杂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和特殊的滩涂海岸,决定了它特殊的作用与存在的价值。

      河口是指河流的终段,是河流和受水体的结合地段。正是在我国海岸线上分布着的这些众多河流入海河口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其特殊的价值决定了其特殊意义。

      对于自然而言,海岸线是海陆相互作用的自然记录,是陆地的自然皮肤,是海洋的自然性格,是人海相互影响的自然结局,是地球馈赠给人类的不可复制的自然遗产,是空气、水和陆地三圈相交的独特的自然生态,是海洋、陆地、大气生物平衡的自然公园。

      对于社会来说,海岸线是人类走向海洋的前沿地带,是保护人类陆地家园的保命线,是研究海、陆、气和生命相互作用的天然实验室,是国家海洋主权和权益的基础点,是人类认识、感知、感悟和亲近海洋的情感线。                        

      海岸线是核心的海岸地带。

      今日之世界,史上弱肉强食的战事与战场已由最初的山川河流而全面转向了海洋。对于这一事实,历史学家也许会发问:这是否会是人类社会进程的一个大转折呢?历史己给岀了答案,陆地承载了河流,河流源远流长,最终注入了海洋。因此,河口又成为了连接陆地与海洋的关隘和峰火台,它把过去留在了现在,又将把现在延续至未来。更为重要的是在这些河口海岸上与之伴生了一座座都市城廓,使河口区域热闹非凡而成为历史与文明进程的注脚。历史的进程多有发生不如意之事,正是在这热闹与非凡之中,保护与开发,开发与环境,环境与生态又成为了一个个敏感的话题。

      每一个河口都有着自己的特性与特点,有着自己的风土与历史,因而也就有着属于自己的故事。

      辽河口中既是原生态的河口,又是现代的河口,所以成为了今天人们希冀的自然保护区。在这保护区地带还有着一种极特殊的植物物种不畏时空转换,不惧季节磨难而顽强地生存在盐碱地上,护卫着河口海岸,这物种就是碱蓬。春天来了,它一片片遍布于辽河口湿地一;夏日里,它一簇簇生机盎然郁郁葱葱;秋尽冬至,它成就了一片片火红火红的红海滩。

图片

      红海滩的颜色,是血脉的颜色。

      今天的辽河口仍然是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仅有的最大片的空旷滨海湿地原野,夏季从空中鸟瞰河口湿地,一望无边的绿色中点缀着大小不一的水洼,恰似一块硕大无比,装饰图案精美的绿色地毯。进入秋季以后,苇海的苇叶开始枯黄,这预示着冬天就要来了。此时再鸟瞰苇海,一望无边的黄色中点缀的是大小不一的的水洼依旧,而周边却多了一片片红色装点,这色彩随着季节的渐变逐步演绎了辽河口湿地特有的景观——红海滩。

      红海滩的颜色,是英雄的颜色。

      红海滩的红色给辽河口湿地一块注入了另一种活力。正是这苇海绿了又黄,黄了又绿的轮回,使辽河口充满了由四季转换所带来的独特的魅力。

      辽河口红海滩是大自然的色彩,有人说也是英雄的色彩,更是自然伦理的色彩。河口从古至今多为军事重地,所以多有英雄战死在疆场,是英雄的鲜血染红了河口,也染红 了河岸海边的漫山遍野的碱蓬草,从此野草染上了英雄的光辉。今天,已经少有人会再有这样的联想了,理想主义的时代渐渐远离我们而去,但碱蓬草却依然在 顽强地生长,铅华洗尽,本色如初。

      红海滩的颜色,是物种的颜色。

      严冬降临,红海滩由火红的色彩变为紫红而显得厚重了。

      辽东湾是物种的家园,红海滩有风和日丽时的温馨,也有寒冬冷酷时的厚重,这就是红海滩的自然生态世界。

      冬去春来,红海滩又会焕发生机,继续以自己的无私馈赠一切生灵。

      滩上碱蓬草,一岁一枯荣。岁月如梭如歌,碱蓬草依旧鲜红亮丽, 依旧春天发芽,秋天枯萎,试问它能觉出自己地位的变化,几世的荣辱么?

      碱蓬草成就了红海滩,它本是无情,多情的应该是人类。红海滩,无论红色也好,还是枯萎也罢,无论对它过去与未来如何的联想,但草终归是草人终归是人。

      红海滩那一片片红色装点了辽河口自然的生态,如果原有的生态一旦逝去,何以能修复?

      看的多了,自然就想的多了,想的多了也就写的多了。当四、五十年前曾看到过的自然海岸屡遭破坏,面目全非就想也许再过十年二十年,自然海岸还能剩下多少?没有了自然海岸该如向后人讲述沧海桑田的演进历程?也许那些无辜的海岸、岩滩和树影终有一天可能会从人们的视野里彻底消失。之后,当我再一次次面对建国初期营造的北方多处海岸防护松林不复存在时,也曾想提前为那些还没有消失的黑松防护林写一篇悲悼文?

      2009年,终于出版了《渤海警示录》一书,算是告慰史前的少海(渤海)。

      之后,以文化的名义开始了思考。

      记得无意中曾看到过一个报道,一个国外的林业科学家发明了一个理论。这个理论认为,人的道德伦理观有二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人与人的关系,第二个层次是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更多的是与熟人,比如同事、亲戚、朋友、同学,本质上存在着一种相互回报的关系。社会当然也是人的关系,但其内涵更大,比如说国家、民族、地域,显然第二个层次远高于第一个层次。

      为此,笔者不限于在书里学习自然海洋,而是到大自然中去寻找、主动接近自然,倾听自然,拥抱自然,感受自然,理解自然海洋的美好,努力使自己对自然海洋的认识发生脱胎换骨的变化。这便有了之后的把一些自然观念化为自身的行动,最后变成写下来的文字。

      观察多了,写的多了慢慢形成了个人的自然观,并反省早前写过的文章多是无名时代的产物。什么是无名?就是写出的自然海洋的海岸、岩滩、花草树木、海鸟、鱼虾蟹贝等大多无准确名称与产自何地,所以自嘲是在写应试作文。

      写作实践告诉我,大自然就是一场生命的奇迹,人类只是众多奇迹中的一个物种。如果把自然关系从人类中抽空只剩下人与人的关系,那么这个世界将会是什么样?结论不容置疑:人类需要自然海洋,而自然海洋不需要人类。

      试问:作为一名海洋人,如果不能辩识一、二十种海洋动植物并准确地说出名称及产地,我们是否应该感到恐惧,感到无知,或是有名无实?!

      然而,今天我们很多人还处于这种对自然海洋与生态茫然无知的茫然中。

      面对今天的海洋热,想说:醒来吧,我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