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链接
- 中国海洋大学 | 中国海洋大学物理研究实验室 | 迎新网 | 海洋大学堂 | 中国海洋大学海洋高等研究院 | 海大附中 | 中国海洋发展研究中心 | 西海岸校区建设 | 教育基金会 | 校友会
科普进校园,点燃科技梦,9月2日下午,由海南省科学技术协会、海南省教育厅主办的2024年“科学第一课”暨海南省科普进校园宣讲活动走进海口市第四中学。活动启动当天,正值中小学生正式开学的第一天,国家海洋局宣传教育中心原主任盖广生老师为600位同学带来了主题为“极地科考,冰雪荣光”的科普讲座。
今年是中国极地科学考察40周年,盖广生老师通过妙趣横生的演讲,激动人心的故事,幽默风趣的表达,为孩子们揭开了南极的神秘面纱,激发同学们对南极的好奇心,引领孩子们认识南极、保护南极、利用南极。
“盖老师的课和我想的不太一样,内容特别幽默风趣。”
“听完这堂课,我对南极科考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让我的未来有了新的目标。”
课程结束后,同学们仍意犹未尽,久久不愿离去……
那么,盖广生到底讲了些什么?
神秘南极探索历史
南极——最后一个被发现的大洲,地球上人类了解最少的地方,远离人类文明的净土。公元前4世纪,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提就出了对于南极大陆的猜想。他把南极称为“未知的南方大陆”。从那以后的千百年中,这块世界尽头的大陆就一直停留在人类的遐想之中。一直到16世纪,欧洲的探险大潮兴起,南极才又被人们提起,18世纪,它神秘的面纱才被人类揭开。
“探索南极的历史,可以分为四个时代,分别为帆船时代、英雄探险时代、机械化(航空)时代、科学考察时代。”
帆船时代,即18世纪末,英国航海传奇人物——库克船长带领着舰队实现了人类历史上首次穿过南极圈的壮举,库克也成为了第一个登陆“南乔治亚岛”的人。
英雄探险时代,罗阿尔·阿蒙森1910年8月9日从挪威起航,到达鲸湾。因为出发点比英国的罗伯特·斯科特团队更接近极点100千米,所以他略占优势。
航空时代,1929年11月18、19日,由极地探险家伯德率领其他人,首次飞入南极内陆,抵达南极高原,环绕南极点飞行,看到了以前未曾发现过的山区,成为首次飞越南极点的空中探险。
科学考察时代,在南极洲建立了常年考察站,卫星遥感等技术应用,开展国际合作科学考察。南极洲不仅适于研究其特殊环境和专门适应了此环境的生命形式,同时还对当今一些重要科学问题的研究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在盖老师的介绍下,我们了解到,原来南极不止有巍峨壮丽的自然景观,更有无数探险家和科学家曾在历史的长河中踏进这片寂静之地,在为人类了解这个陌生的冰雪世界付出努力。
极地科考中国故事
南极,这个地球上最神秘、最遥远的梦幻之地,它特殊的位置和环境,赋予了它重要的战略、科学、经济和很强的军事意义。目前,29个国家在南纬60度以南建立了包括考察站、避难所、营地以及油库在内的各类科学考察设施约110多个,其中常年考察站约40多个。
1957年,中国科学院副院长竺可桢教授提出:中国人应该去南极,研究南极,由此拉开了中国南极科考的序幕。1984年11月20日,中国首次南极科学考察编队乘“向阳红10”号和“J121”号科学考察船启航,赴南极洲建站并进行科学考察。12月31日,考察队登上南极洲南设得兰群岛的乔治王岛,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第一次插在南极洲大陆上。从此,这个地方不再只是地图上一个坐标,而是成为了中国南极事业起步的起点。
1985年2月20日,在南极洲乔治王岛上,这个冰雪覆盖的地方,胜利建成了中国第一个南极科学考察基地—— 中国南极长城站。
1985年第十三届南极条约协商国会议一致同意接纳中国为《南极条约》协商国成员。
长城站的建立为中国南极科考事业打开了新的篇章。此后,中国相继建立了中山站、昆仑站、泰山站和秦岭站等科考站,“自1984年首次南极考察以来,我国建立了极地考察‘两船、七站、三飞机、一基地’的支撑保障体系, 成功组织了40次南极考察、15个年度北极黄河站考察和12次北冰洋考察。”
中国极地科考这一路,筚路蓝缕。从科考船“向阳红10”号到标志着我国极地考察进入“航空时代”的BT-67固定翼飞机“雪鹰601”,中国科学家们一遍又一遍地前往那片地球上最寒冷的大陆,让中国红飘扬在泼水成冰的世界最南极。
南极精神冰雪荣光
南极洲拥有世界上最壮观的冰川和冰山,而那些巨大的冰山在阳光的照射下闪烁着幽幽的蓝光,但这些令人夺目的美丽,也蕴藏着不为人知的危险。
“冰川在不断向海洋运动,当冰川进入海洋后会形成大型的浮冰平台,我们叫冰架,冰架发生崩塌就会形成冰山。南极大陆周围海面经常浮动着的冰山多达22万座,这也是我们比较担心的。”
冰川在运动过程中,受应力作用容易形成一道道裂隙。而在冰盖作业时,更需要时刻保持警惕,也许表面上是皑皑白雪,但实际上一脚踩空便会掉入冰裂缝中。
2013年,第30次南极考察计划执行期间,雪龙号的值班驾驶员突然收到了来自俄罗斯“绍卡利斯基院士”号船发出的最高等级遇险信号求救。在得到“同意前往,实行救助”的指示后,在全世界的注视下,用了将近9个小时的时间,才成功救援了沾在白色冰原上的“绍卡利斯基院士”号船上的乘员。
但天有不测风云,在“雪龙”号船忘我救人之时,也被不断增厚的海冰困住了,在精确的天气预报和适合的气象条件下,雪龙号乘着西风,避开小冰山,转向突围。“‘雪龙’号船高昂着头冲向右前方的一大块坚冰,一瞬间,奇迹发生了!仿佛一道闪电,深色的海水在船头方向的浮冰上魔幻般地裂开了一道水线,一直延伸到远方,指向清水区。”
40年极地科考,中国逐渐成长为国际极地科考的参与者和强国。课程的最后,盖老师通过介绍南极绚丽的风景,可爱迷人的企鹅,极地科考已取得的成果等,为大家介绍了一个令人心驰神往的南极。他希望同学们能够通过这堂课,了解极地科考的魅力与伟大,期待未来更多的孩子投身科学,让中国国旗飘扬在南极的天空下,见证中国南极科考事业的辉煌未来。
盖广生表示,“科学第一课对同学们来说,也许是一个新的起点,通过这一次的课程,点燃科技的梦想,在新的学期更加努力地学习,创造闪亮光明的未来。”
在科学的浩瀚宇宙中,每一次学习都是对科技创新梦想的点亮,每一次探究都是对世界奥秘的上下求索。这个9月,科技讲师团将从海口出发,前往全省18个市县的学校开展18场科普进校园宣讲活动,将科学知识传递到各个学校,送到广大青少年身边。鼓励青少年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引导他们对身边真实的科学问题进行调查和探究,树立良好的科学意识和探索精神,进而坚定科技报国的远大理想,学有所获、行有所得,为祖国建设贡献智慧和力量。(青少年部供稿 宣传部校审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