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纪海大 谋海济国】史宏达教授讲授“开学第一课”
作者: 来源:中国海洋大学新闻中心 访问:87 日期: 2024-03-08

【编者按】为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大力弘扬践行教育家精神,山东省教育厅组织制作了教师“开学第一课”特别节目。在节目中,中国海洋大学工程学院史宏达教授以《与浪共舞 谋海济国》为题,讲述30余年来,自己和团队秉持立德树人、科研报国的初心与使命,在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服务海洋强国建设的征程上坚持不懈地贡献智慧和力量,用心中无私大爱、至诚报国之情,诠释教师之美。

海洋,这个占地球表面71%的水体,既让人心驰神往,又令人望而生畏,这里不仅有辽阔的空间,而且,蕴藏着丰富的蛋白质,巨大的矿产资源和取之不尽的可再生能源,他给人类提供了机会,同时也提出了技术上的挑战。十五年前,我国开始大力发展海洋可再生能源,吹响了向海洋要电力的号角。那时候,我结合我的专业特长,毅然选择了最具挑战性的波浪能作为研究方向,投身为偏远海岛供电这一世界难题的研究工作。

我国拥有近7000个海岛,饱受供电问题的困扰,向海洋要能源,向海洋要电,是解决这个问题的唯一有效办法。所以,无论多艰难我们也要去做。2010年,我和团队在青岛市琅琊镇以东选择了一座面积约0.46平方公里的小岛,他的名字叫斋堂岛。那里山清水秀,海风习习,远望宛如人间仙境,这个岛的周围,蕴藏着丰富的波浪能和潮流能资源,是天然开展海洋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的理想场所,于是我带领团队登上了这座小岛,开启了与浪共舞、追波逐浪的艰辛科研历程。


波浪能,它的特点可以概括为储量大、可再生,但不稳定、难捕获,稍有疏忽,就会被风浪击沉打破,研究难度非常大。我们团队从最基本的设想开始,反复推演和试验,提出了我国第一台聚波越浪式波浪能装置,第一台组合型振荡浮子波浪能装置的设想,并且开展了样机的海试。此外,我们建立了我国北方第一座基于海岛的海洋能测试场,承担了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到863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数十项国家级科研项目,提出了“风浪耦合、波流互补”的崭新概念,产出了一系列原创性学术成果。

2014年1月15日,对我来说是一个值得铭记的日子,那是个隆冬时节,斋堂岛风大浪高,滴水成冰。我们在寒风刺骨的海面上成功完成了10千瓦级组合型振荡浮子波能发电装置的投放和海试,解决了多数传统装置“小浪不发电、大浪易损坏”的固有问题。这也标志着中国海洋大学在国内波浪能阵列化开发与工程应用的领域,率先取得了实质性的突破,推动了我国海洋可再生能源开发迈出了崭新的一步,为我国波浪能资源的低成本、规模化开发利用奠定了坚实基础。同时,我们在斋堂岛建成了国内首座,海洋能多能互补海岛电站,具备4个能种的输入能力,接入容量600千瓦,达到了与国际领先的欧洲海洋能源中心“并跑”的水平。2013年10月这个电站投入运行,不仅解决了村里300余户居民的部分生活用电问题,而且为岛民海水养殖提供了电能,5年间共节省电费106.4万元。

海洋彼此相连,探究的路上无人可以孤军奋战、闭门造车,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需要交流互鉴。国家的需要就是我们的责任,在过去的17年时间里,我和团队结合我国海洋能资源充沛的特点,长期奋战在海洋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的前沿领域,并且与国内几乎所有海洋能源研发单位,建立了沟通与合作渠道,同时还跟世界海洋能发达国家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我有一个梦想,希望能够早日建立中国的海洋能源中心,我们把它叫做CMEC。

作为一名教师,我同时没有忘记教书育人的天职。教育的模样是十分抽象的,就像海是没有形状的一样,陆地成为它的形状。教育也是没有形状的,学生成为它的形状。教育应该像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但却又铸魂成器、担当天下。

近五年,我以“成就光明正大的事业”“我们为何而来”“哲学之问,科学之答”等为主题,向全校师生诠释了大学精神,宣讲了向海图强的目标和决心。以传授科学发现、技术发明、文化发展的内涵为责任,我加入了“青岛市最美科技工作者宣讲团”“山东省科学家精神报告团”等,在更广泛的社会领域传播正能量。

我愿作一架梯子,因为我选择了教师这份工作,还因为我也曾登上过梯子,我本人师从我国著名的物理海洋学家孙孚教授,他是我国海浪研究的开拓者之一,我的先师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他说“要培养出超越自己的人才,树立起高于自己的丰碑。”

作为一名高校教师,为国家培养德才兼备的创新人才,是我的职责,以科技创新启迪学生智慧,以研发为科技前沿,以课堂为教学前沿,以无私奉献、淡泊名利、甘为人梯、奋发图强的高尚师德影响青年学子,鼓励他们满怀热情地投入国家海洋强国的建设事业。我们力争成为一架梯子,先让自己够到高处,再让学生踩着肩膀登高望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