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化的名义说海洋》一说:海洋文化宣言
作者:李明春 来源:海洋文化教育研究中心 访问:889 日期: 2021-02-05

      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


      什么是思想?


      思想是思维活动的结果,属于理性认识,一般也称观念。人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思想。一切根据和符合于客观事实的思想是正确的思想,它对客观事物的发展起促进作用,反之则是错误的思想,对客观事物的发展起破坏作用。


      思想与行为衍生了文化,文化又影响着思想的形成,继而引导着行为。


      嘛是文化?


      文化是一个群体(可以是国家,也可以是民族、企业、家庭等)在一定时期内形成的思想、理念、行为、风俗、习惯、代表人物及由这个群体意识所辐射出来的一切活动,此是广义的解释。而传统意义上所说的一个人有或者没有文化,是指所受的教育程度,此是狭义的解释。


      海洋文化、海洋思想、海洋精神、海洋业态均与所有海洋人有关(关于海洋人见后续下篇)。


     文化与思想对话是一种思考,知耻后勇;是一种沉重的思考,觉醒惊世;是一种奋进的思考,狂飙超迈。


      正是这种思考过后,让笔者再一次聚焦了兵马俑坑里那一队队站立的兵俑,那兵俑一张张落尽沧桑的面庞上那一双双眼睛直视的方向?那方向的远处是东方,而东方是浩瀚的汪洋与蔚蓝。

图片

      不知多少年了,那片蔚蓝蕴涵着一个大陆国家的梦想,一个引动大陆民族心魄几千年的梦想一一中国历史东进南下,这是中华文明不争的事实!


      历史的演进,它告诉了我们什么?


      中国不仅仅是大陆国家,还是一个海洋大国。


      不被思考的历史是不具有现实意义的。记得在中国元朝时,有一个意大利人叫马可·波罗,他游历中国后回国写了一本记述中国、印度等地见闻的书一一《马可·波罗游记》。正是这本被人称为“天下第一奇书”的书为欧洲编织了寻找东方“黄金之国”的梦想。而几乎与此同时,有一个中国人叫汪大渊也写了一本游历西洋诸国《岛夷志略》的书,然而遭遇的却是明朝“禁海令”被封杀了。之后明朝时的中国,本来由郑和率先扬起寻找世界的风帆随之悄然而落。


      历史告诉未来,世界寻找中国,搅动了浩瀚寂静的海洋,顺应了当时欧洲人冲破海洋的藩篱去发现世界的强烈愿望;中国寻找世界,郑和庞大的船队惊航世界,然而仅是昙花一现,过水无痕。


      天问:世界怎么了?历史诘问:中国怎么了?!


      拿破仑回答说:“中国并不软弱,它只不过是一只睡眠的狮子。中国一旦被惊醒,世界会为之震动。”拿破仑还说:“世上有两种力量:利剑和思想,从长而论,利剑总是败在思想手下。”


      千年风雨,千事浮沉,百部春秋“论语”。


      这是一个时间、空间、人间、尘世间星转斗移的世界。


      这是一个家事、民事、国事、天下事沧海的世纪。


      中国是一个大国,一个临海大国,匹夫有责的报国心从古到今永远是华夏民族不衰的话题,这话题源于根植于文化的浸润,心智的开化。


      今日,海洋中国强,历史在期待,时代在呼唤中国走向海洋。而走向海洋,它不只是一个地缘区域、一种事业,一个群体,或是一个部门走向海洋,而是中华民族走向海洋?!去用如椽的大笔续写中华文明的辉煌。

图片

      历史的海洋中国,从区域海洋文化来说只有齐文化是濒海文化,极具海洋文化特征。齐文化以广收博采,融合创新为特征,以富国强兵,诏令天下为旨归,以实用主义为本质。今反思与反省盛极一时的齐文化之兴衰或许是一剂良药?


      齐人治,重功利。齐文化在当时的社会、经济、风俗等传统上与秦文化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同时二者尚存有华夏文化的同质性一一务实。但历史与未来开了个玩笑,最早称霸的齐却被后起的秦所吞灭,盛极一时的齐文化丧失了主导中原文化的历史机遇。可见文化因素在历史发展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它告诉未来:什么是文化自信!


      回首遁着秦文化之脉捋一捋便不难想象,一朝战将曾在清澈的泾水边擦洗着溅满鲜血的铠甲,一代骁勇曾在蔽日的旌旗下整齐的奔赴东国。他们是天生的战将,他们是凶猛的虎狼!他们曾让河套草原三十万匈奴饮刀丧胆,他们曾让南越群山恶兽蛮军无处遁逃,他们曾让无可阻挡统一的战车辗碎了腐朽的六国与陈旧的时代...…。


      时至今日,面对深埋地下尚有不甘的秦军阵兵马俑,仿佛仍然可以让人听到那雄浑的征战号角声振聋发聩!仿佛依然可以听到那兵勇呐喊战马嘶鸣,奏响了一个宏阔的帝国时代!


      历史不会忘记,是那冲杀的军阵争相冲出函谷逐鹿中原,是那战马的铁蹄踏出了一副完整的华夏版图!


      亮惶惶一页史书,乱纷万马逐鹿。倏忽两千年过后,终于沉寂下来了,一切都归于了平静,秦人的功过荣辱都永远地逝去了。泱泱渭水,最终冷却了战火灼烧的热血。漫漫黄土,最终掩埋了杀伐岁月的情仇。


      暗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争鸣。但帝心也许料定,当尘封千年的陶土再次重见天日时,秦军遗荡在远古的灵魂将得以在这永恒的队列中得到收容。在这个两千年古人无法想象的,更加宏大文明的时代里,更加辽阔纷繁的世界里,中国人,乃至天下的人,必定会赞叹的回忆起并更加深刻的记住了大秦的军魂!

图片

      历史记下了,永远记下了,大争之世,秦风烈烈。从被逐陇原,到帝国烽烟,是血性刚强的秦人,写就了大秦一统天下傲人的历史...


      齐国强大过,齐国胜出自有其道理。齐文化是一种濒海型的区域文化,具有部分较为显著的"崇商、慕利"等海洋文化的显著特征。正是如此,齐国宰相管仲技高一筹,反其道而行之大大获全胜。这一奇功可以说是2700年前齐国率先打了一场世界上最早、最经典的贸易之战。


    《管子-枢言》说:"得之必生失之必死者,何也?唯无。……一日不食,比岁歉;三日不食,比岁饥;五日不食,比岁荒;七日不食,无国土;十日不食,无畴类,尽死矣"。这是说一天断了粮等于过歉年;三天断了粮,等于过饥年;五天断了粮,等于过荒年;七天断了粮,国土就保不住;十天断了粮,同类皆无,全部都得死掉。


      因此,管仲使出一些手段,让一些国家为谋取暴利而放弃种粮,然后突然不再供应这些国家粮食,让这些国家断粮而使民众无食,灾民为活命纷纷投奔齐国,最后这些国家也只能投降了齐国。


      齐国强大了,但风水轮流转,齐文化最终决定了齐国未来的命运。


      齐国强大后,齐文化开始由实用主义流行为功利主义,继而功利主义又演变为享乐主义,富而不强使其在政治上没能完成统一中国的大业,文化上未能由区域濒海文化上升为中原文化的主体,进而与历史的机遇擦肩而过。


      穿越厚重的史册,尽管时过境迁,秦人曾经的自豪与荣耀也随风而逝去,但兵马俑军阵依然向世人传递出强大秦国雄兵威武霸气的气息,那些沉睡千年的兵俑,始终是永远守护着家国的大秦战士。


      华夏文化投向东方的目光,眺望东海的蔚蓝色,历史告诉我们:大秦战士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