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新春出席首届联合国“海洋十年”海洋城市大会
作者: 来源:中国海洋发展基金会 访问:26 日期: 2025-03-01

2025年2月26-27日,首届联合国“海洋十年”海洋城市大会在青岛西海岸新区隆重举行。会议开幕式由青岛市市长任刚主持,山东省委常委、青岛市委书记曾赞荣、自然资源部国际合作司司长陈丹红、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海洋政策与区域协调主管、联合国“海洋十年”全球协调员朱利安·巴尔比埃、法国总统联合国海洋大会副特使阿绍克·阿迪塞阿姆等出席开幕式并致辞。

中国海洋发展基金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潘新春出席会议并在“伙伴关系与能力建设”专题作了题为《构建伙伴关系,弘扬和合文化,促进海洋可持续发展》的报告,此专题由自然资源部国际合作司副司长王安涛和联合国“海洋十年”全球协调员朱利安·巴尔比埃共同主持。潘新春在报告中指出,开展联合国“海洋十年”工作,构建伙伴关系,弘扬和合文化,对于有效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合理开发利用海洋资源,促进海洋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中国在关心海洋、认识海洋、经略海洋中,建立了海洋空间规划及其技术和管理体系,经过40多年的实践与不断完善,形成了基于“和合”文化和自然解决方案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海洋空间规划,为促进海洋可持续发展做出了不可或缺的重大贡献。

潘新春表示,海洋空间规划中国实践得到共建“一带一路”沿海国家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他们希望借鉴中国海洋经验,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开发利用海洋资源,推动海洋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为满足共建“一带一路”沿海国家海洋治理水平提升与能力建设的需求,中国海洋发展基金会策划了“推行海洋空间规划,助力蓝色经济发展”海上丝路项目,与共建国家中的柬埔寨、孟加拉国、安提瓜与巴布达、泰国、莫桑比克、毛里求斯、斯里兰卡、马来西亚、东帝汶、巴布亚新几内亚、斐济、瓦努阿图、印度尼西亚等20个沿海国家的海洋行政管理部门、海洋研究院所、海洋大学等,以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政府间海洋学委员会、西太分委会、非洲分委会、太平岛国发展论坛、太平洋中国友好协会、加勒比海渔业组织等签署了合作文件,建立了蓝色合作伙伴关系,围绕协助共建国家编制海洋空间规划、完善海洋管理政策、培养海洋管理人才、建立海洋信息系统、便利中国企业投资等开展了务实合作,取得了一系列合作成果。另外,中国海洋发展基金会以海上丝路项目为基础,与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西太分委会等共同策划了《加快在西太地区实施海洋空间规划》申请为“海洋十年”项目,2023年联合国批准了此项目为“海洋十年”项目。

潘新春强调,海上丝路项目和联合国“海洋十年”《加快在西太地区实施海洋空间规划》项目的重点是编制基于“和合”文化和自然解决方案的海洋空间规划并进行有效实施。在开展双边、多边合作过程中,注重传播中国的发展理念与最佳实践,特别是中国人民热爱和平,追求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丰富实践,以及助力全球发展、全球安全、全球文明的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的生动故事,弘扬中国传统的“和合”文化,积极倡导并推动各国之间建立开放包容、平等合作、互利互惠、美美与共的伙伴关系。注重推介中国海洋空间规划的实践经验和基于生态系统的陆海统筹发展理念,推广基于问题导向与目标导向相结合促进融合发展的有效模式,推行以人为本、人海和谐、可持续发展的科学方案,彰显中国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和海洋经济高质发展的显著成就与国际担当。

潘新春介绍了海上丝路项目和联合国“海洋十年”《加快在西太地区实施海洋空间规划》项目取得的十方面成果,并指出,通过以上两个项目与20个国家与数个海洋国际组织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对于推动各个伙伴国家实施海洋空间规划,优化可持续发展的空间格局;加快发展蓝色经济,增强可持续发展的蓝色动能;有效保护生态环境,确保可持续发展的绿色基调;完善海洋综合管理,健全可持续发展的法规制度;加强海洋能力建设,夯实可持续发展的技术支撑;提高海洋文化素养,增强可持续发展的社会价值,发挥了重要作用。

潘新春表示,未来,中国海洋发展基金会将继续全力推进海上丝路项目合作和联合国“海洋十年”相关项目,不断扩展合作国家,不断密切伙伴关系,不断丰富合作内容,不断落地更多“小而美”项目,不断为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和联合国“海洋十年”行动做出新的积极贡献。

潘新春对联合国“海洋十年”行动提出三点建议:一是联合国“海洋十年”行动要与解决全球海洋问题和全球气候变暖问题相结合。二是联合国“海洋十年”行动要与促进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发展中国家、南方国家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和沿海城市建设发展相结合。三是联合国“海洋十年”行动要与将要实行的BBNJ协定相结合。

会议由青岛市人民政府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政府间海洋学委员会主办,来自29个国家和地区的近400位全球海洋领域高层嘉宾,围绕气候变化、蓝色经济等关键议题展开深入探讨,共谋海洋未来。会上发布了《“海滨之城”平台年度进展报告》和《青岛宣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