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链接
- 中国海洋大学 | 中国海洋大学物理研究实验室 | 迎新网 | 海洋大学堂 | 中国海洋大学海洋高等研究院 | 海大附中 | 中国海洋发展研究中心 | 西海岸校区建设 | 教育基金会 | 校友会
2024年11月26日至27日,第五届海洋合作与治理论坛在三亚召开。论坛由华阳海洋研究中心、中国海洋发展基金会(以下简称海洋基金会)、中国南海研究院和海南自由贸易港研究院联合主办,由CGTN协办。
开幕式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外交部部长王毅发表视频主旨演讲。外交部副部长陈晓东,自然资源部副部长、国家海洋局局长孙书贤,海南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巴特尔,中国气候变化事务特使、联合国前副秘书长刘振民,国际海底管理局秘书长迈克尔·洛奇(Michael Lodge),联合国秘书长海洋事务特使彼得·汤姆森(Peter Thomson),海洋负排放国际大科学计划首席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焦念志,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公共政策学院院长、前海国际事务研究院院长郑永年,中国海洋发展基金会理事长吕滨分别作开幕演讲。华阳海洋研究中心理事长、中国南海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席吴士存,中国南海研究院院长王胜分别作开幕式致辞和欢迎致辞。
王毅指出,当今世界,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全球治理也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中国共产党二十届三中全会将“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践行全人类共同价值,落实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作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任务,为缩减全球发展鸿沟、破解国际安全困境、打破文明交流壁垒提出了符合全人类共同利益的中国方案。为实现更高水平的全球海洋治理,增进全人类福祉,王毅提出三点建议:一要推进海洋高质量可持续发展;二要维护普遍持久的海洋安全;三要促进全球海洋文明交流。
图为王毅发表视频主旨演讲
陈晓东指出,海洋命运共同体的核心要义就是推动建设和平之海、合作之海、友谊之海。他强调,中国坚持对话协商,共建和平之海;坚持互利共赢,共建合作之海;坚持开放包容,共建友谊之海。世界各国应秉持开放包容精神,加强交流互动,促进民心相通,让海洋成为不同文明之间交流互鉴的桥梁和纽带。
图为陈晓东作开幕演讲
孙书贤表示,习近平主席先后提出了共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以海上互联互通和各领域务实合作发展“蓝色伙伴关系”等重要理念和倡议,为破解全球海洋治理面临的困境和挑战,建设和呵护我们共同的海洋家园指明了方向,提供了中国方案。中国坚持“尊重自然、生态优先、一体保护、系统治理”的海洋治理与保护原则;坚持“创新驱动、科技引领、绿色转型、低碳发展”的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道路;坚持“开放包容、共商共建、平等互利、合作共赢”的海洋国际合作和治理理念。
图为孙书贤作开幕演讲
巴特尔指出,海南因海而生,向海而兴,是名副其实的海洋大省。在实现海洋经济产值快速增长的同时,海南始终注重处理好保护与开发的关系和聚焦海洋产业的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始终遵循“保护优先于发展”的原则,聚焦深海研究和开发,积极探索“升级传统产业+发展新兴产业+挖掘潜力产业”的布局。
图为巴特尔作开幕演讲
刘振民指出,海洋作为全球气候的主要调节器和全球温室气体排放的主要碳汇日益受到威胁。海洋变暖影响到了全球天气模式和降雨地点,从而加剧了风暴、飓风和其他极端天气的强度。近年来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海洋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提出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蓝色伙伴关系等理念,致力于推动国际海洋秩序朝着更加公正合理方向发展,为全球海洋治理贡献了中国智慧与方案。
图为刘振民作开幕演讲
迈克尔·洛奇指出,《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为各国提供了一个普遍接受的法律框架,指导着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与管理,同时维护着全球公海的秩序与和平。近年来,尽管多边主义在一些领域受到质疑、信心正在消退,但《
图为迈克尔·洛奇作开幕演讲
彼得·汤姆森提出,世界共享同一片海洋,我们必须尊重海洋,并严格遵守《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等其他相关国际协定的规定。可持续蓝色经济是人类未来发展的关键,世界已经认识到了我们面临的困境所在。此外,他对中国为绿色转型的正义事业所做的贡献表示感谢,并呼吁中国继续在全球海洋合作与治理方面发挥领导作用。
图为彼得·汤姆森作开幕演讲
吕滨表示,过去五年,海洋合作与治理论坛作为集聚资源和智慧的大平台,在各国政府、国际组织、非政府组织和学术界等各方力量的积极参与和群策群力之下,为推动合理开发利用海洋资源、保护与修复海洋生态环境、公平合理解决海洋国际争端、高质量发展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海洋渔业等工作做出了积极贡献。中国海洋发展基金会将继续支持和携手华阳海洋研究中心和中国南海研究院共同打造一个开放包容、互学互鉴的交流平台,推动各方在海洋领域的交流与合作不断走向深化。
图为吕滨作开幕演讲
吴士存指出,“海洋合作与治理论坛”的宗旨是通过学术研究推动全球海洋保护和资源管理的重要倡议,倡导“开放、包容”的理念,强调多边主义的合作原则,致力于促进国际社会在海洋治理方面的共识与协作,促进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经验交流与政策协调,为共同维护和管理全球海洋资源开辟了新的路径。
图为吴士存在开幕式上致开场辞
王胜表示,全球和区域性的海洋治理问题是我们需要共同面对的挑战,全球海洋安全治理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新需求,这需要世界各国政府、跨国组织、专家学者等多元行为体相向而行、共同努力,汇聚海洋治理合力。
图为王胜在开幕式上致欢迎辞
开幕式后,以“全球海洋治理:规则、责任与权力”“海洋争端解决:对话还是对抗?”“海洋综合管理、蓝色经济发展与海南发展海洋经济”“基于共同安全和国际法的南海区域秩序构建”“海洋生态环境保护与海洋渔业可持续发展”“极地与深海的未来:探索、利用与保护”“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承诺与行动”为主题的七个专题讨论依次展开,同时,以“黄海开发与治理--盐城实践”和“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与南海资源开发”为主题的两个平行会议与主论坛同时进行,来自全球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300余名专家学者、政府官员、外国驻华使馆高级官员、国际组织及涉海部门和媒体机构代表参与议题发言与讨论。
海洋基金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潘新春主持了其中的“海洋生态环境保护与海洋渔业可持续发展”专题论坛。潘新春表示,海洋是人类和生物的蓝色家园,保护好海洋生态环境,利用好海洋渔业资源,促进海洋可持续发展,是人类的重要责任。各沿海国家在这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积极成效。
他强调,中国作为负责任的大国,十分重视海洋生态环境保护与海洋渔业可持续发展。近十多年来,中国在近岸海域建立各级各类海洋保护区250余处,建立海洋公园42个,划定海洋生态保护红线,面积达到15万平方公里,修复海草床、红树林、湿地等3万公顷和海岸线1500公里,除国家重大项目外禁止围填海,红树林、珊瑚礁、海草床、盐沼、湿地等典型海洋生态系统得到有效保护;实施严格的污染物达标排放入海制度,2023年中国管辖海域符合第一类海水水质标准的海域面积占管辖海域面积的97.9%,近岸海域优良水质面积占比85.0%。在推进海洋渔业可持续发展方面,中国政府制定了一系列强有力的措施:一是从1995年开始实施管辖海域休渔制度;二是实施海洋捕捞网具最小网目尺寸限制制度;三是建立300多个海洋牧场示范区,其中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189个;四是开展海洋增殖放流和海水养殖,2023年中国海洋养殖面积达到2214.87千公顷,规模世界第一;五是开展现代化海上养殖,建立重力式网箱2万余口重力式网箱、桁架类网箱40个、大型网箱20余口和养殖工船4艘;六是建立现代化海洋渔业良种研发繁育基地数百个;七是开展近远海捕捞作业,中国与亚洲、非洲、南美洲、大洋洲的40多个国家签署了渔业互惠合作协议。2023年,中国拥有经批准的远洋渔业企业177家,远洋作业渔船2551艘(其中公海作业渔船1498艘)。中国还将继续加大海洋环境保护和海洋渔业科学发展的措施,促进海洋可持续发展,不断为世界提供可借鉴、可复制的中国方案与智慧。
图为潘新春主持专题论坛
随后,上海交通大学凯原法学院教授薛桂芳,澳大利亚卧龙岗大学国家海洋资源与安全研究中心教授王大海,华阳海洋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周健,美国国际战略研究中心亚洲海洋透明倡议副主任哈里森·普拉塔特,印尼国家研究与创新研究院生态与民族生物学研究中心首席科学家苏雅迪,广东海洋大学教授、水生生物博物馆副馆长王学锋,海南省环境科学研究院南海生态环境研究所研究员吕淑果,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研究所副所长吴洽儿等分别从各自的领域分享了精彩的观点,进行了深刻的交流讨论。潘新春最后表示,希望在座的各位专家加强合作,分享信息,共同为全球海洋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海洋基金会副秘书长兼办公室(财务部)主任汪敏,海上丝路部副主任李艳参加上述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