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海上丝绸之路国际产学研用合作会议海洋科技与工程分会暨永续海洋论坛在厦门召开
作者: 来源:中国海洋发展基金会 访问:58 日期: 2024-11-07

2024年11月5日,“2024海上丝绸之路国际产学研用合作会议海洋科技与工程分会暨永续海洋论坛”(以下简称论坛)在厦门召开。论坛由厦门大学、中国海洋发展基金会(以下简称海洋基金会)、福建省海洋与渔业局主办,分为“2024海上丝绸之路国际产学研用合作会议开幕式”和“海洋科技与工程分会暨永续海洋论坛”。来自马来西亚、马尔代夫、南非、新西兰、印度、印度尼西亚及中国等多个国家的130余名专家学者齐聚线下参会。海洋基金会理事长吕滨在开幕式上视频致辞,副理事长兼秘书长潘新春出席论坛并作主旨报告。

开幕式由厦门大学海洋与地球学院副院长李骁麟主持,福建省教育厅专职副总督学黄建顺,海洋基金会理事长吕滨,福建省海洋与渔业局二级巡视员石国,中国科学院院士、厦门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地球科学与技术学部主任戴民汉教授分别致辞。在成果展示环节,大会以视频的形式向线下线上嘉宾展示了海上丝绸之路国际产学研用合作会议自2021年举办以来取得的丰厚成果。开幕式还举行了海洋遥感大数据福建省高校工程研究中心的揭牌仪式。

吕滨理事长在致辞中就蓝色经济助力海岸带可持续发展提出四点建议:一是坚持创新驱动,引领蓝色经济发展。科技创新是推动蓝色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海洋基金会利用自身优势,积极构建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国际合作平台,努力引进国际高端海洋技术、高端海洋人才、高端海洋项目,助推我国海洋产业向远海深海布局,向绿色低碳转型,向安全高效升级,促进海洋经济和海岸带可持续发展。二是强化环境保护,保障蓝色经济发展。海洋生态环境是蓝色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海洋基金会连续8年开展了全国净滩公益活动,扶植培育了40多家海洋公益组织和10多万名海洋志愿者,走进中国160多个沿海市县的海滩、海湾、海岸,清理与守护1000多公里重要沙滩和海湾岸线,举办500多场清洁海滩行动、研讨会、展览会、文艺演出、主题演讲等活动,其中对中国福建大屿岛开展的海洋生态修复工程,得到了联合国计划开发署的充分肯定并被列为公益组织进行海洋生态修复的典型示范项目案例。三是深化国际合作,共促蓝色经济发展。海洋是人类共同的财富,蓝色经济的发展需要各国携手合作。海洋基金会正在与19个海上丝路国家合作开展“推行海洋空间规划,助力蓝色经济发展”海上丝路项目,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包括海洋空间规划编制、海洋产业布局、技术人员培训、海洋专题研究、介绍企业投资等。四是加强人才培养,支撑蓝色经济发展。人才是蓝色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海洋基金会在中国20多个省市的约60所中小学校建设了海洋图书馆,捐赠了码洋2000多万元的图书,为600名考上海洋院校学生发放了“励志深蓝”奖学金,举办海洋知识竞赛、科普讲座、演讲比赛、艺术大赛、夏令营等200多场次,受益中小学生超过20万人。另外,为斐济大学孔子学院捐送了海洋图书,为中国清华大学、复旦大学等几十所高校,举办海洋管理与外交知识进大学系列讲座活动,资助数十名海上丝路国家学生来华学习交流。

图为吕滨在开幕式上视频致辞

随后,中国科学院院士、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名誉所长苏纪兰主持主旨演讲环节。国际鲍鱼协会前主席、南非水产养殖协会主席Peter Britz教授和印尼茂物农业大学海事海洋与渔业国际研究院主席Luky Adrianto教授分别就非洲渔业与养殖业卓越中心联盟助力实现非洲大陆经济发展目标和蓝色经济发展监测数据工具开发的相关研究工作进行分享,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巡视员周宏春从宏观角度分析了新质生产力在推动蓝色经济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下午,2024海上丝绸之路国际产学研用合作会议海洋科技与工程分会暨永续海洋论坛举行。会议以“蓝色经济助力海岸带可持续发展”为主题,重点探讨了“蓝色经济促进模式与方法”以及“蓝色食品与全健康水产养殖”两大议题。潘新春副理事长兼秘书长以“发展新质生产力,构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为题做主旨报告,介绍了新质生产力在中国现代化产业体系包括工业、农业、服务业、基础设施中的发展与趋势;介绍了新质生产力在海洋传统产业、海洋新兴产业、海洋未来产业上的进展情况;介绍了共建“一带一路”在海洋领域取得的重大成就。

图为潘新春在论坛上作主旨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