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如此苍茫的大海上,为何船只还会屡屡“亲密接触”?
作者: 来源:亲海 访问:0 日期: 2021-03-03

    2018年初,两艘船牵动了无数网友的心。同时,还有各方“镜头”都聚焦在东海的一片海域。到底发生了什么大事?聪聪将时间的指针拨回,带着小伙伴们一起回顾事件始末。

微信图片_20200226154809.jpg

1

1月6日20时许,巴拿马籍油船“桑吉”轮与中国香港籍散货船“长峰水晶”轮在长江口以东约160海里处发生碰撞,导致“桑吉”轮全船失火。

2

14日13时,船体爆燃后大范围起火并伴有大量黑色浓烟,火焰高度达200米以上,船体开始下沉。

3

14日15时,“桑吉”轮于北纬28°22′30",东经125°56′30"附近沉没,沉没点水深约115米,大量油污在其周边海面燃烧。

4

15日,“桑吉”轮沉没的海面上已无明火燃烧,平静的海面上油污清晰可见。

5

卫星遥感数据解译发现,18日在图像覆盖海域监测到3处条块状溢油分布区,总面积约20.7平方公里。其中面积最大溢油分布区约17.4平方公里,面积最小溢油分布区约1.6平方公里。

微信图片_20200226154813.jpg

聪聪听说,这次事故造成了大量人员伤亡及失联,而“桑吉”轮上装载的凝析油大面积泄漏,对海洋生态环境亦产生影响。

什么是凝析油呢?凝析油是指凝析气田或油田伴生天然气凝析出来的液相组分,又称天然汽油。它挥发性极高,易燃易爆,一旦在空气中弥漫遇明火易引起火灾爆炸事故,挥发及燃烧后会对海洋大气造成一定污染。

微信图片_20200226154815.jpg

聪聪听到这里真是又心疼又担忧,生命的消失、环境被破坏,都给大家的心头蒙上了一层阴影。照片上看到的溢油带就像大海流下的眼泪一样,静静流淌着。

事实上,此次的撞船事故并不是个案,过去发生的撞船事故并不在少数。

2017年4月,巴拿马籍“马尼拉”轮与基里巴斯籍“翔州”轮在长江口发生碰撞。事故造成“翔州”轮当场沉没,船上14名船员2人获救、12人遇难。

2017年6月17日,美国海军“菲茨杰拉德”号驱逐舰在日本海岸作业时与一艘商业货轮相撞,导致7名船员在事故中死亡。

2017年8月21日,美国“麦凯恩”号导弹驱逐舰在新加坡东部和马六甲海峡附近与一艘商船Alnic MC发生碰撞,导致10名船员死亡。

看来,历史上发生的撞船事故屡见不鲜。可是聪聪想不明白的是,大海如此广阔,再大的船行驶在海上也犹如一叶扁舟,又不是像过独木桥,两艘船为什么会相撞呢?

来让上海海事大学商船学院副院长胡勤友给大家答疑解惑。

都是“习惯”惹的祸

胡院长说,船员们根据天气、海浪等条件,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会自行制订好适合的航线:距离到达港口最近,或航行时间最短。多年的经验积累下来,大家都适应了最合适、最熟悉的航线,于是形成了习惯,继续沿用或推荐使用,这样相同或相似时间到达的船舶就会交汇在同一海域。

有的人说该避让的时候喊个话嘛,一句话的事儿。可是小伙伴们想一想,那么多国家的船,那么多的语言,到了关键时刻沟通不畅,万一再遇上点头是“no”、摇头是“yes”的国际习惯差异,怎么能及时避开呢?

港口繁忙 船流量大

微信图片_20200226154819.jpg

此次撞船事故发生在东海海域。

远离人类社会的深海区,船舶碰撞事故发生几率要少一些,那些繁忙的港口附近则成了“重灾区”。比如说东临东海的上海港是全球最大的港口之一,就像重要路段上的十字路口一样,在船舶流量如此大的区域,难保不发生“剐蹭”事故。

避让规则还需完善

为了避免海上船舶之间的碰撞,国际海事组织发布了专门的《国际海上避碰规则》,对在不同条件下船舶间的避让责任、应尽义务以及应采取的行动准备等内容进行了严格规定。但是目前在海上航行的船舶类型很多,不同船员采取的避让行动差别也很大,就会出现船员违背规则要求采取行动的情况,使得船舶间的避让行动变得更为复杂。

聪聪认为,也许完全避免此类事件再次发生是不现实的,但如果相关的法律规定更加完善、详细,是不是能给遵守规则的人更多安全感?如果制订航线时能考虑得更加周全,是不是能避免一些不必要的麻烦?如果能使用统一的避让信号,是不是能让沟通更加顺畅?

大海的“泪痕”还未抹去,事故后续处理工作依然在继续。聪聪希望能够采取一些真正行之有效的方法把船舶相撞的风险降到最低,因为发生这样的事情需要付出的代价太大了,大到很多人承受不起……

 

来源:亲海公众号 https://mp.weixin.qq.com/s/1sfOXAMyi1azQcPsr2ZiYA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