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丝路——丝路之名
作者:修斌 来源:《中国海洋符号——海上丝路》 访问:178 日期: 2021-02-25

出示西域笔画.jpg

“张骞出使西域”壁画


丝绸之路,是指由中国内陆通向中亚、南亚以及西亚各地区,一直到地中海沿岸的古代陆上商业贸易路线。“丝绸之路”一词,最早由19世纪70年代德国地理学家、地质学家李希霍芬在《中国旅行记》中提出。他在谈到中国经西域到希腊、罗马的陆上交通路线时,鉴于大景的中国丝和丝织品经由此路西运,遂称之为“丝绸之路”。这一名称后来逐渐被学界认可。但丝绸之路上运输的不仅仅是丝绸,还有瓷器、茶叶等出口货物和香料、药材、宝石等进口物品。

“丝绸之路”的正式开辟,始于汉代张骞的凿空之旅。汉武帝时期,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元狩四年(前119),张骞第二次出使,由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出玉门关,进入西域,他派副使访问了中亚、南亚以及西亚各国,再沿着昆仑山脉北麓返回敦煌。由于天山和昆仑山两大山脉之间横亘着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因此从不同的关隘出西域,就顺应自然地势,形成了南、北两条道路:南路从敦煌经楼兰、于阒、莎车,穿越葱岭到大月氏、安息,往西到达条支、大秦;北路则是从敦煌到交河、龟兹、疏勒,穿越葱岭到大宛,往西经安息到达大秦。从此以后,各国使者和商旅,都依循着张骞开辟的道路,开始了频繁的往来。

张骞.jpg


在这条横贯亚洲内陆的东西交通大道上,大宗的中国丝绸源源不断地运往中亚、西亚,再传入欧洲。除了商品之外,我国的治铁、井渠法等先进技术也传往异域;西方的葡萄、石榴、胡桃等特产,以及印度的佛教、音乐、舞蹈、绘画等也先后传入我国。丝绸之路呈现出“驰命走驿,不绝于时月;商胡贩客,日款于塞下”的景象。

然而,在这一片繁华的背后,也充满了艰险。商人带领驼队要穿过茫茫大漠,在天山脚下蜿蜒的山路上艰难前行,其路程之遥远、路途之艰辛,常人难以想象。不仅如此,陆上贸易所需经过的地区,设置有重重关口,加重了商人的税收负担;同时,西域路上还有许多强悍的部落不时侵扰来往商队,给商人的安全造成很大的威胁。种种不利的因素,严重阻碍着陆上丝绸之路的发展。

与此同时,由于航海技术不断进步,海运运载量大、运输路程远,且港口靠近商品的产地和消费地,海上运输渐渐成为重要的交通方式。海上贸易之路自8世纪以后渐渐兴盛,发展出了两条路线。一条是从中国东南沿海港口往南穿过中国南海,进入印度洋、波斯湾地区,远及东非、欧洲;另一条是从中国沿海往东,到达朝鲜、日本或琉球;这两条海上交通要道,接过了陆上丝绸之路的历史使命,把丝绸、茶叶、瓷器等运送到远方,为古代中外贸易往来作出了巨大贡献。

丝绸之路景观.jpg

丝绸之路景观



来源:文章内容与图片选自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中国海洋符号——海上丝路》



最新更新